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河北、山西丝弦戏唱腔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青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所探讨的丝弦戏特指产生于河北正定、石家庄一带,流行于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中东部以及雁北广大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它属于弦索腔系,唱腔是在元、明、清小令俗曲的基础上吸收众多民间音乐元素而逐步发展成型的。 丝弦戏唱腔采用以板腔体为主兼有曲牌的唱腔体式,明显的体现了戏曲唱腔从曲牌体到板腔体的过渡性。其板式唱腔有两类:一是以八句【耍孩儿】曲牌为基础作板式变化而形成的板式变化体唱腔,一是以上下句为基本结构的板腔体唱腔。其曲牌唱腔多是元、明、清时期流行在中原一带的小令俗曲和各地的一些杂曲、小调。丝弦戏唱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因其内部的风格特点差异可被分为四路。四路丝弦戏由于有着相同的唱词结构,类似的板式唱腔和曲牌唱腔,因此有着相同的性格。然而,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受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各路丝弦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总是根据自身文化的传统去使用、传播和发展自己的音乐艺术。通过对丝弦戏唱腔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体现着河北、山西两地许多的文化事项和人们的精神气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两地文化的聚合体。
中国戏曲中的木兰戏研究
作者:林旭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木兰是历史上著名的女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关于木兰故事的记载最早见于北朝乐府《木兰诗》。直至晚明时期,才出现第一部敷衍木兰故事的戏曲作品——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此后,在明清传奇和地方戏中出现了二十余部木兰戏。文章以木兰戏出现时间先后为序,努力从美学、性别文化等多重视角对木兰戏演变和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其一,探讨木兰戏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其二,梳理木兰戏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其三,明确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学界对于木兰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雌木兰》研究,而将中国戏曲中的木兰戏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梳理,并从美学、性别、文化等多重视野对其进行剖析的研究,迄今还没有出现。第二部分:木兰故事源流梳理及木兰戏概述。首先,梳理木兰故事源流。文章以“木兰有无其人”、“木兰生活年代”、“木兰身世”设问,探究木兰是否是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人物,木兰生活年代,木兰姓氏和木兰故里。其次,概述历代木兰戏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明代唯一一部木兰戏《雌木兰》研究。其一,从情节结构方面阐释《雌木兰》对《木兰诗》的补充和丰富,分析《雌木兰》艺术特色;其二,分析《雌木兰》中人物形象;其三,探讨徐渭的女性观。第四部分:清代木兰戏《双兔记》研究。文章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清传奇《双兔记》对明杂剧《雌木兰》的继承与发展。第五部分:现当代木兰戏研究。现当代时期涌现出大量木兰戏,文章选取了京剧《木兰从军》、豫剧《花木兰》和龙江剧《木兰传奇》三部不同剧种木兰戏,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唱腔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前代木兰戏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结束语。梳理木兰戏中木兰人物形象和木兰故事叙事模式的发展演变模式,剖析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论元杂剧中“父母之命”的联姻情节
作者:牛晓玲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现存元杂剧中有"父母之命"联姻情节的作品数量可观。"父母之命"的婚姻模式涉及双方的家庭关系和条件,更离不开家庭人物。在元杂剧作品中,这一情节模式的设计既是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作家自身状况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论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作者:王琛舆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女性,本文主要指母亲、妻子两类。母亲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母亲大都是寡母,丈夫的过世使她们成为家庭中的实际管理者。她们含辛茹苦鞠育子辈,具有坚贞无私、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然而过分地从道德上强调她们作为母亲所具有的崇高人格,却忽略了她们作为一个女性身心方面的需求。她们没有自身的愿望和追求,人生价值体现在帮助儿子功成名就或是完成亡夫的遗愿。她们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职能、一种角色而存在,但是这种职能和角色并不是女性作为“人”的最重要因素。 妻子包括元配和继室(侧室)两类。按照传统文化对女性德行的要求,元配中有“贤妇”、“恶妇”两类。贤妇的悲剧体现在,尽管集中国女性传统美德为一身,却总是被漠视其真心付出的丈夫所伤害,最终还不得不和曾经残忍地伤害过自己的丈夫重新和好。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由女性生存归宿的目的所造成的依附关系,强化了婚姻中男尊女卑的相处模式。更可悲的是,贤妇们对这一点亦深表认同。恶妇的悲剧性体现在,她们视自我需要高于一切,敢于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要求。于是她们就成为给家庭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最后她们的结局大多是被“明正典刑...
元杂剧中的才子佳人爱情戏研究
作者:朱丽娟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才子佳人爱情戏是元杂剧爱情戏的主要形式。元杂剧作家们通过对才子佳人婚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有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旨趣。本文围绕元杂剧才子佳人爱情剧进行研究,具体分为元杂剧才子佳人爱情戏情节模式、才子佳人人物形象分析和文化内涵三部分。本文将元杂剧才子佳人爱情戏进行解剖归纳研究,将其分为家长作梗模式、小人插足模式、误会模式、还魂或再生恋模式、一厢情愿模式和飞来横祸模式。元杂剧才子佳人爱情剧中才子和佳人各具特征。才子才貌双全且重情轻功名,佳人则是游离于大家闺秀和青楼女子之间,大胆泼辣并有了初步的人格追求。元杂剧才子佳人爱情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两性格局上,表面看似女强男弱,但事实上,依然是以男性价值观为核心。在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以情抗礼,大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局限性,不由自主地回归到礼教。
苏州昆剧服装艺术探微
作者:束霞平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剧作为“百戏之祖”,于2001年5月18日被宣布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是个承前启后的剧种。其昆剧服装与昆剧表演艺术一样,继承了宋元以来的 南戏和北方杂剧的传统,基本形成了以明代服装为主体,并逐步加以艺术化,且不分 朝代、不分季节、不分地区的、各剧通用的“戏曲服装”。在苏州昆剧服装的产生与 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明万历至清嘉庆期间,苏州昆剧及昆剧服装达到了兴盛期,其服 装穿戴规制相当细致、严谨,行当分工的基本格局也已定型。与此同时,由于处在苏 州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苏州昆剧服装在走向成熟之时,也逐步显现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即装饰性、表现性、程式性、象征性,并表现出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