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古代荒诞剧研究
作者:全秋菊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中,中国荒诞剧这块领域被严重忽略、漠视甚至歪曲,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敢于理直气壮地承认有中国荒诞剧。对中国荒诞剧的学术研究虽有一些文章或著作论及,但都没有作过深入的探讨。应该说,对中国荒诞剧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主要论述中国荒诞剧定义的确立及荒诞剧形成的历史溯源,并对中国古代荒诞剧的发展作全面的探讨。 第一部分通过中国荒诞剧与中国荒诞小说的比较,通过对当代荒诞剧模式的剖析,指出确立中国荒诞剧的必要性。中国荒诞剧之所以处于目前的尴尬状态,是因为我们完全以西方荒诞剧为坐标体系,而忽略了中国荒诞剧自己的个性与特色。中国荒诞剧成熟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虽然历来受到封建传统势力的排斥,但仍在荒诞艺术的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它们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地位,而不是在西方荒诞剧的光环下成为自惭形秽的侏儒。中国荒诞剧既具有西方荒诞剧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 第二部分通过对荒诞原义的诠释和对荒诞演变的溯源,整理出一条由荒诞意识演变为荒诞艺术,再由荒诞艺术演变为荒诞剧的发展线索,探讨了荒诞艺术与荒诞剧之生存关系。荒诞有着多方位的生存空间,但它的发展基本离不开两个系统:鬼神魔怪系统和人本系统。本文认为中国荒诞剧的繁荣还与狂狷一族、任诞之风和异端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狂狷一族,才有任诞之风;有狂狷与任诞,才有异端思潮的兴盛;有异端思潮的流行,才有中国荒诞剧的繁荣。狂狷之士以狂为荣,以怪为尚,以丑为美,为中国荒诞剧的产生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广阔的审美空间。异端思想的活跃,造就了中国荒诞剧的反传统意识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荒诞剧的类型与创作手法。在内容和形式上,中国荒诞剧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内容十分荒诞;二是形式非常荒诞;三是内容与形式都很荒诞。与西方荒诞剧相比,中国荒诞剧并不排斥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和荒诞人物形象的塑造,它在主题、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同样有一些作品与西方荒诞剧十分接近。中国荒诞剧的创作手法主要有象征与变形、讽刺与戏谑、漫画与夸张等。与西方荒诞剧相比,中国荒诞剧虽然也用这些手法来达到反理性、反现实、反传统的目的,但它也非常注重感情色彩和象征旨意的表达。 第四、五、六部分对明代、清代和近代的荒诞剧作了一个概况性的论述。明清是中国古代荒诞剧的鼎盛时期,近代是荒诞剧的持续发展期。明代荒诞剧是信仰危机和社会上光怪陆离现象的产物,清代荒诞剧则烙上了深深的幻灭与荒诞不经的时代色彩,近代荒诞剧融进了战斗性和革命性的时代精神。这三个时期,无论是作家作品,都蔚然可观;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出现了像徐渭、汤显祖、蒋士铨、嵇永仁、洪炳文这样的荒诞剧大家。 中国荒诞剧经过明清的繁荣和近代的发展,到现代又出现了创作高峰,以熊佛西为代表的作家吸收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融入西方现代思想并加以创新。另一个荒诞剧鼎盛期是在八、九十年代,以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为突破口,以高行健的无场次荒诞话剧《车站》等为代表,荒诞剧作品层出不穷,他们在思想和手法上力图吸取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养分,融入现代意识,创作出浓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荒诞剧作品。这种力图使现代荒诞剧与西方戏剧新潮接轨的开拓性实践是功不可没的。相信中国荒诞剧在不远将来的下世纪,它本身所特有的荒诞、怪异与魔幻基因必定会与其他文学艺术基因相结合,在高科技发达的影响下,创造出另一个别致的荒诞剧春天来! 本论文独具创见性的地方: 一.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本论文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填补和完善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学发展史对中国荒诞剧专题研究之空白。 二.提出中国荒诞剧的新概念,廓清了中国剧坛一直存在的以西方荒诞剧为坐标体系而对中国是否有荒诞剧则采取各种各样含混不清的说法。 三.认为 中国荒诞剧 在明代已大量出现并迅速繁荣,也就是说,中国荒诞剧并非是在西方荒诞剧的影响下才出现的,而是有着更为久远和辉煌的历史。 四.对中国古代荒诞剧发展史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通过中西方荒诞剧的比较揭示了中国荒诞剧的特定内涵与个性。从它的起源、演变到它的形成,从它的兴盛、发展到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从它的特征、类型到它的创作手法,从它的作家作品到整个时代的荒诞剧风貌,本论文都作了全面的论证与有益的探索。 五.指出了中国荒诞剧本身固有的许多生命基因对未来戏剧甚至整个艺术繁荣的积极意义。
元杂剧中的王安石形象
作者:陈冬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中的王安石多以反面形象出现,这是元代剧作家对历史人物解构的结果.元代剧作家之所以如此解构,从社会思想层面上看,天理人事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对剧作家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从文学传统角度来说,在儒家文学传统体系之下,元杂剧的创作原则或为"鉴戒历史",或为"有关风化",所以剧作家们对王安石加以贬斥.
麻城与明代中叶文学
作者:周腊生 日期: 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中叶,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跟麻城有关。这说明麻城人民不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太平天国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英雄的业绩;而且有悠久的文学传统,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下面仅就管见所及,试加论述。
“流派芳千古 性灵照古今”--谈竟陵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作者:张业茂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 竟陵派的兴起较晚于公安派,它受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影响,但是对于公安三袁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主张的某些缺点和流弊也起了一定的弥补和纠正的作用。因为他们反对复古、主张创新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历来人们都把公安派和竟陵派相提并论。 竟陵派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期。他们所评选的《古诗归》十五卷和《唐诗归》三十六卷曾经盛行半个多世纪。清初的三大诗人之一——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钟、谭“所撰《古今诗归》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奉之如尼丘之
徐祯卿文学思想浅探
作者:汪正章 日期: 199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当时“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复古运动”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模拟;何景明则倾向于学古中创新。“前七子”中跟何景明文学思想最为接近者乃是徐祯卿,诚如何景明自己所云:“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指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