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艾南英文论思想研究
作者:李明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艾南英是明代江西临川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活跃于文坛,不仅是明末著名散文家,也是八股文名家,创一时之风气。研究明末文学思潮,不可回避艾南英的影响和贡献。本文拟以艾南英及其文论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艾南英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背景的研究,以豫章社与复社、几社的论争为切入点,探究艾南英文论观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详细阐述其文论思想的主要观点,重点探究艾南英文论思想的价值及其与清朝桐城派文论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论述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后者对艾南英文论观的继承与变通之处。
论船山文学精神
作者:李中华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学精神是文化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王船山的文学精神,乃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部分,是他进行文学评论的主要原则,是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精核。从心理学上说,它也是促使王船山在垂暮之年开展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内心驱动力。因此,探讨王船山的文学观,不可不把握其基本的精神。而要弄清他的文学精神,则首先要明白他所面对的文学现实,弄清他对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态度。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展开论述的。
李何论衡
作者:饶龙隼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历来论衡李何,大抵形成和同、分异和优劣三义。关于和同,论者的看法多种,而李何并倡复古说最流行。据实论之,李何和同是政局、文运、势利、地缘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约有三重因缘。其实质是共同主张学古,而非开始就倡言复古。学古着眼于复兴中原文学,是李何和同时期的论调;而复古是一个文学思潮,是李何分异之后的绪论。关于分异,论者主要从李何交谊破裂、李何论文不合、李何两家坚垒诸方面论列。其意义有二:(一)反思李何辈的学古理论与实践,批判其理论实践中的种种弊病,从而终结中原文学复兴运动;(二)引导文学走势之分化,李梦阳接引中原以外的文学力量,将学古主张往复古道路上推进,何景明则利用督学关中的优势,诱导诸生走经术世务之道路。关于李何优劣,论者主要从经术文学之优劣、气节人品之优劣、诗文各体之优劣三方面论列。其意义有三点:(一)深入反思总结李何学古理论实践。(二)精细评判李何的诗文创作实绩。(三)平实看待李何和而不同的复杂面。总之,明清以来有关李何之论衡,是个内涵丰富的文学批评现象。
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
作者:章培恒 日期: 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中国的明王朝自万历年(1573—1619)起就进入了晚期。在晚明时期,有一种新的文学思潮令人注目。它的主要内容,是主张文学勇敢地,不受束缚地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那是跟以李贽(1527—1602)为代表的肯定人的欲望,要求个性自由的观点联系着的,说得更确切些,晚明文学的新思潮实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所以,推进这种新思潮的最优秀的选手如汤显祖(1550—1616),袁宏道(1568—1610)等,都对李贽十分钦
冯梦龙的文学观
作者:寇静华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冯梦龙的作品数量很大,详细研读过冯梦龙作品的人,都会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的文学观点无论对于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实际上,冯梦龙的文学观包含内容很广,纵观其文学作品,其真情性、世俗性和教育性最为突出。本篇论文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清晰地展现了冯梦龙的文学观脉络。 本篇论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分析了冯梦龙文学观的成因。这一章着重分析了晚明的政治、经济、文学思潮等因素,并分析了冯梦龙的人生经历,包括他的生活环境,以及情感、讲学、和执政经历。以此整理出冯梦龙文学观的生成背景。本文的第二章着重阐述冯梦龙的文学观点。这一章从冯梦龙文学观的“真情性”、“世俗性”、“教育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在“真情性”这一节里,本文将冯梦龙的情理观与宋明理学和汤显祖的“至情论”相对比,从而论述了冯梦龙对“情真”与“理真”的把握,从冯梦龙对通俗小说与历史著作创作方式的对比论述中,阐释了“虚”与“实”的创作手法,结合冯梦龙的具体作品--“三言”,解读了“真情性”在冯梦龙具体作品中的实际运用。本章第二节以冯梦龙的小说、民歌、戏曲的创作理论为研究对象,进而阐释了文学观中的“世俗性”。本章第三节从与宋明理学思想进行的对比中,解读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的产生的理论与现实的依据,从对“喻”、“警”、“醒”的具体内涵的论述,解读了“三言”中的教育性,结合冯梦龙的笑话创作理论,阐述了渗透在冯梦龙笑话创作中的教育观点。最后,联系当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儿童文学和大众文化论述了冯梦龙文学观的真情性、世俗性和教育性的现实意义。
晚明狂禅风潮与汤显祖的“情至”理念
作者:柳旭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季,佛教丛林出现了"混融三教"的局面,居士佛教亦极为兴盛,以"良知"为本体的阳明心学应时而生,并于晚明时期发生流变,衍生出"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风潮.在此狂风禅韵的浸润下,汤显祖的"情至"理念脱胎绽放,为晚明文学思潮增添了勃勃生机.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