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从《红梅记》述评舞台剧创作
作者:卢正文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艺作品中关于“裴禹与李惠娘”的故事,有着众多版本的描述,戏曲、电影,到电视剧都讴歌着李慧娘的情爱和侠义。 这个故事最早见诸于明代周朝俊(根据明初翟佑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绿衣人传》所著)的《红梅记》,1958年有江上青编剧,由西安市越剧团演出的越剧版。1959年经香港粤剧著名编剧唐涤生的耕耘,也有了粤剧《再世红梅记》版,后又有彩色艺术片《红梅阁》(1981)与电影《再世红梅记》(1986),更是在电视剧版《天师钟馗之红梅阁》(1995)里,对裴舜卿这个人物进行了再深层次的挖掘、剖析,但他们的结局——李慧娘最终还是离开了裴禹,裴禹最终与卢昭容结合在一起。
构思的艺术
作者:马焯荣 日期: 198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构思,是写作一篇文艺作品前对思想艺术的总设计。要把诗写得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一点在于构思的不落窠臼。明代著名诗人谢榛有一次同朋友谈诗法,李攀龙暗中以指掐谢手,要他莫讲。谢却愈讲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事后李攀龙说
写好演好英模人物,能够发挥文艺作品以美好的精神影响人们心灵的作用
作者:王安奎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参加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戏曲有多台是表现当代英模人物的,这是时代的需要。当代英模人物最能体现时代的先进思想,写好演好英模人物,能够发挥文艺作品以美好的精神影响人们心灵的作用。
略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作者:于文杰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不是美学家,但有着精深而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散见于他的剧作与诗文之中。“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是人的天性,也是文艺的本质。一切文艺创作均由“情”而发,而且各种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感动人教化人,也正是由于“情”的作用。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的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而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还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汤显祖的这个“情”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
略论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作者:于文杰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不是美学家,但有着精深而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散见于他的剧作与诗文之中。“情”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情”是人的天性,也是文艺的本质。一切文艺创作均由“情”而发,而且各种文艺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能够感动人教化人,也正是由于“情”的作用。所以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的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而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还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汤显祖的这个“情”渗透于他的整个思想体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具有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世四百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关于《牡丹亭》文本和舞台传播的史料,在现代传媒发展的今天,《牡丹亭》的传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梳理和研究。 全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是有关《牡丹亭》的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