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唐宋派
作者:邓韶玉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中叶,为了纠正松散拖拉的'台阁体'和迂腐庸俗的'理学诗'所造成的不良文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但由于他们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的缺陷,终使复古变成拟古,因而也招致了许多人的反对。在这个反拟古的论争中便崛起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唐
“宏襟宇而发其才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
作者:陈书录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论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言情”说及其理论意义
作者:王忠禄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言情”说及其理论意义
元刊杂剧“折”的起始与本义
作者:王万岭 日期: 20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中叶刊刻元杂剧常常以折划分场次,由此之后,后人只要论及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无不称一本四折,可见以折作为划分元杂剧场次的标志已成惯例,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于是,后来研治元杂剧的专家学者为其所囿,顺理成章地用明代以来形成的折的概念去套解《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折。虽然先后有钱南扬、周贻白、张庚和郭汉城等先生提出各种新说,看似意见分歧较大,实则都未能突破明人的藩篱,总是在以折划分场次的框架内苦苦探
论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言情”说及其理论意义
作者:王忠禄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在明代中叶的戏曲创作中,曾出现了两大派别。一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格律派,这一派论曲偏重于艺术形式,严守格律,崇尚语言的本色。一派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言情派,这一派理论重视思想内容,强调戏曲创作不受音律束缚,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同时,也重视戏曲的艺术特征和社会作用。这两派理论对后代戏曲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就戏曲创作的成就而言,汤显祖尤为突出。他卓越的戏曲创作成就,归功于富于特色的戏曲理论,即有名的言情说。
汤显祖美学思想刍论
作者:宋炜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汤显祖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要了解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就必须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出发。汤显祖生活于明代中叶,其时,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因素已缓慢地从社会内部滋生萌发,并相应地产生了与封建理学相抵牾相冲突的新思潮。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