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代篆刻摹古思潮
作者:陈作霖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艺术思潮的萌生需要社会各种因素的配合:思想哲学的趋势、同门类的艺术趋势、相应的手工业制造技术等。时至明代,宋元以来的程颐、朱熹理学已经腐朽衰落;王阳明的"心明便是天理"和"知行合一"的新理学得到流行;同时出现了博览群书派和研究经史派;他们都主张个性解放与心灵自由。明代绘画对宋元绘画的研讨尤为重视,摹古之风大盛,明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和书法部出现了新变化,文学上出现了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的"前七子",与后出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的"后七子",先后提倡古学,反对明初的"台阁体"。明代徽州刻书盛极一时,万历年间达到鼎盛。宫刻、书院刻、家刻、坊刻齐头并进,工艺雕刻与篆刻都是以刀为工具进行操作,两者关系及其密切。①尤其当明嘉靖、万历时期文人篆刻风气兴起之时,出于借鉴临摹的需要,对古印谱的需求很大。一些古印章借木版雕刻的形式行世,大大推动了文人篆刻的发展。万历三年(1575)由徽州人王常选辑的《印薮》以木板翻摹秦汉印章,风靡全国。明代出土文物日多,其中就有不少的秦汉印,考古与文字考证之事亦渐兴起。许多文人学士、书画家好古成癖,他们描摹文字、考订证伪、标榜汉印、广集印蜕成谱,尽日心摹手仿,拟古成风②,为明代篆刻摹古热潮的勃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明代篆刻摹古思潮
作者:陈作霖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艺术思潮的萌生需要社会各种因素的配合:思想哲学的趋势、同门类的艺术趋势、相应的手工业制造技术等。时至明代,宋元以来的程颐、朱熹理学已经腐朽衰落;王阳明的"心明便是天理"和"知行合一"的新理学得到流行;同时出现了博览群书派和研究经史派;他们都主张个性解放与心灵自由。明代绘画对宋元绘画的研讨尤为重视,摹古之风大盛,明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和书法部出现了新变化,文学上出现了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人的"前七子",与后出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人的"后七子",先后提倡古学,反对明初的"台阁体"。明代徽州刻书盛极一时,万历年间达到鼎盛。宫刻、书院刻、家刻、坊刻齐头并进,工艺雕刻与篆刻都是以刀为工具进行操作,两者关系及其密切。①尤其当明嘉靖、万历时期文人篆刻风气兴起之时,出于借鉴临摹的需要,对古印谱的需求很大。一些古印章借木版雕刻的形式行世,大大推动了文人篆刻的发展。万历三年(1575)由徽州人王常选辑的《印薮》以木板翻摹秦汉印章,风靡全国。明代出土文物日多,其中就有不少的秦汉印,考古与文字考证之事亦渐兴起。许多文人学士、书画家好古成癖,他们描摹文字、考订证伪、标榜汉印、广集印蜕成谱,尽日心摹手仿,拟古成风②,为明代篆刻摹古热潮的勃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美学的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变——以“理”、“心”等诸范畴为例
作者:韩贻杰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试图通过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三个层面作整体构架,以“理”、“心”,“格物”、“致良知”和“孔颜之乐”、“曾点之乐”这三对范畴来作对比,从美学视角看朱熹理学到阳明心学的转变,这转变包含着逻辑与历史两个层面。理学是在孔子组织、完成人人关系网之后,宋儒以天人关系为表象,对人人关系进一步成功梳理的伦理哲学成果。在程朱理学中,“理”范畴是宋代理性精神的理论化,是这个时代伦理实践活动的体现,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意义是指事物的规律和道德的原则。人们所遵循的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宇宙普遍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作为“理”、“气”所衍生出的二级范畴,“文”这个范畴在朱熹理论中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含义。从它包含的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与文学艺术的美三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到朱熹美学正是克服了“文”具有的感性快乐与理性伦常之间的矛盾,达到“理”所规定的生命最高境界--圣贤境界。因为逻辑与历史的发展,“理”的内在矛盾激化导致了朱熹理学体系的理论终结,王阳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心”这个本体范畴。王阳明“心即理”说的提出,在心理合一的表象之下,摒弃了外在的、高悬的天理对人的伦理道德的控制性,打破了主体道德意识与客体宇宙规律的长期统一,使主体脱离客体走向了独立而充分的发展。近代意义上强调内心、情感的哲学、美学开始在晚明出现,汤显祖、徐渭、公安三袁便有了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点,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思潮。朱王二人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即“内圣而外王”,通过对人的内在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的培养,来达到外在的社会功利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但两人达到内圣的途径却是不同的,一个是“致知在格物”,一个是致良知。朱熹的“格物”是正心诚意的手段,它由外而内,有章可循的对人的理性与感性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处理,达到了内在的中与外在的和。在格物的过程中,人们不但体味到了理,认识了宇宙万物的规律,道德伦理的先验准则,而且体味到了理所昭示的宇宙万物的生命力,以及人自身的勃勃生机。王阳明的“致良知”,注重如何内在的发明本心,使心之灵明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实质上是使良知成为人自觉的道德判断与伦理实践的标准和动力,最终容易演化成心理情感对伦理原则的操控,阳明的致良知除以自慊为准则外,并没有理性可循的实施步骤。在精神世界中,具体到个体知识分子的人格培养与人生境界体味,朱熹理学所提供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关怀,人们循此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是自由的、美的境界——孔颜之乐。这美的境界的外在表现为“圣贤气象”,内在的内容就是实现“心与理一”。孔颜之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通过“涵咏须用敬”的修养方式获得;极具知性色彩,有着儒家固有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且内在的表现为中,外在的表现为和。对于超越道德境界的审美境界,王阳明则推崇“曾点之乐”。通过对敬畏的再诠释,曾点之乐即是仁者境界与狂者境界的和谐统一。其审美内涵为:摒弃理性与认知,而注重获得的直截性;具有个体性特点,去群体化趋势;形式上的非功利性。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