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试论李攀龙的《唐诗删》
作者:苏晓辰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唐诗学在明代蓬勃发展,备受推崇。李攀龙是明代唐诗学研究的代表,作为一代文坛盟主,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观与诗学观。他大力推广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更是编选了《古今诗删》一书身体力行的来拥护这一口号。在《古今诗删》的选唐诗部分中(即《唐诗删》一书),李攀龙极力推崇初盛唐诗歌,符合复古派的主张,但他在书中,对唐代名家的态度与名作的取舍,并未得到复古派的一致赞同。尤其是他的“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的论断,更是使得明代文人,甚至是清代文人,对他进行激烈的抨击与批判。如钱谦益,王士祯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诗学观点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李攀龙的影响。可以说,李攀龙的观点推动了唐诗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李攀龙的《唐诗删》影响深远,后世流行的《唐诗选》,虽署名为李攀龙,但学术界一直对此有真伪之辩,颇有争议。即便如此,《唐诗选》仍然在海内外,尤其是日本,广为流传,对唐诗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图从文化心态这个角度入手,来分析李攀龙在《唐诗删》中的文化心态,作者希望通过这一新的视角与研究方向,可以弥补目前学术界对李攀龙研究的一些空白之处。同时,也希望本文的观点与看法可以为今后研究李攀龙的学者提供帮助。
明清李攀龍批評研究
作者:龔蘭蘭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攀龙在生前身后受到的各方批评与阐释按照历史时代的发展,可以大致以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明后期,明清之际和清前中期及以后的顺序进行梳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后七子主要成员王世贞对李攀龙虽也有部分批评之辞,但总体上仍持维护、赞美的倾向,谢榛与李攀龙之间的恩怨纠葛则使李攀龙个人的品德和形象蒙上阴影。受到王世贞提携的胡应麟、屠隆等人表现出明显的“抬王抑李”倾向,开始对李攀龙的文学创作进行否定。与复古派文学宗尚相左的唐宋派、徐渭、汤显祖等诗文名家也对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提出了质疑。万历年间相继兴起的公安派、竟陵派虽对李攀龙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但批评态度最后又趋于缓和,表现出调和的倾向。到了晚明,许学夷及云间派又再次对李攀龙及复古派表现出肯定、支持的倾向,从而引发了钱谦益对复古派的全面批判。钱谦益对李攀龙的批评不仅影响了虞山派及吴乔等人的态度,也成为李攀龙批评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攀龙在明清之际唐宋诗大争论里成为了十分受瞩目的批评对象。清初三大儒及其弟子也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对李攀龙及复古派在明代文学和思想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清前期,无论是在批评领域颇负盛名的叶燮、朱彝尊,还是在诗歌创作领域备受瞩目的王士祯,也都对李攀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使得李攀龙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的优劣得到了更为详尽的剖析。到了清代中期,沈德潜、袁枚对李攀龙的批评也更趋向于调和,以尽量规避前人已有的批评论断。雍乾之后,对前代已有的各种批评成果进行总结与梳理成为突出特色,批评家对李攀龙的关注与热情最终消解。
报国志坚 忧国情浓——读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作者:周爱武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报国志坚 忧国情浓——读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论李攀龙边塞诗的创作
作者:蒋鹏举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诗歌,具有以法式规范创作的倾向。其边塞诗有两类,一类是前所未有的海防诗,一类是传统的塞防诗。前一类因无所依傍,其诗写得内容真实、意象新颖、气韵流动;后一类,他力求模仿盛唐边塞诗,但社会现实已与盛唐相去甚远。因缺乏现实支持,其诗情调苦涩、内容沉重,差可与中唐边塞诗貌仿佛。由此得出结论:主观上追求的范式、格调,只有与客观现实吻合时,才有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法式与创作实践的冲突。法式只能服从于现实内容。
明代唐诗选本中“以盛唐为楷式”之现象研究
作者:薛宝生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初林鸿论诗首倡以盛唐为"楷式"。后高棅将这种主张引入唐诗编选中,标示了明代唐诗选本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曾一度有选家反对这种"楷式",而竞相为选。但是,选本中"以盛唐为楷式"毕竟是当时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选诗倾向,则同明代复古派论家基于文章与时高下的论调而建构起来的唐代诗歌史有密切关系。这种楷式最终确立于嘉靖中,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具体特征:即以"李杜"为中心的极则楷式与以初、盛唐名家为中心的名家楷式。其"以盛唐为楷式"的终极目的则在于:径直接续盛唐诗歌成就,续写一种经典诗歌史。
明末唐诗选本评判与《唐诗解》选诗标准之生成
作者:薛宝生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棅《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棅、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上页 1 2 3 ... 5 6 7 ... 40 41 4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