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梅鼎祚和他纂辑的《才鬼记》
作者:田璞,查洪德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人梅鼎祚(1549——1615),宇禹金,号乐胜道人、梅真子、太一生,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有明一代的大学问家。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对他可有如下认识: 他以戏剧家著称,是汤显祖的挚友,二人过从甚密。在《汤显祖集》中,能找到大量有关梅鼎祚的诗文(我们已辑出作为《青泥莲花记》的附录出版)。他现存的剧作有传奇《玉合记》、《长命缕》和杂剧《昆仑奴》,其中《玉合记》流布甚广,影响也甚大,李卓吾曾作评点(一说叶昼评点,托名李贽),汤显祖为写题记,称“梅生工曲”,“《玉合记》足传于时”。他也好诗,少即以诗称,作诗“宗法李何”(李梦阳、何景明),但似乎在诗歌方面成就并不多大。
王廷相文学思想探析
作者:汪正章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徐祯卿、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等人为反对“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萎弱文风而大力提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当时颇具声势,世称其为“前七子”。
源流 轨度 纵横——徐祯卿《谈艺录》述评
作者:祝峰 日期: 198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祯卿,字昌谷,一字昌国,是弘治七子的中坚人物。其诗作以风格秀朗,丰骨超然见称,与李梦阳、何景明鼎足而三;但终因境界不宽,涉世稍浅、间露模拟之痕,在明诗坛上地位不算太高。然而,他那篇仅两千言的《谈艺录》却在当时和后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且不说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们对它备加称誉,就连以扫荡前后七子著称的钱谦益,也一反他对李、何诗说的鄙薄态度,对徐祯卿这篇诗论大加赞赏,称之为“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壁”,“斯良工独苦者与”(《列朝诗集》)。清初标举“神韵”、海内风从的诗坛领袖王士祯也表
“宏襟宇而发其才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
作者:陈书录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明诗论略
作者:袁行云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封建君主制新政权,受到汉族士大夫的拥护。当时虽有倪瓒、王冕不就征,戴良、杨维桢未受职,丁野鹤以墓庐而终身,但众多的由元人仕的作家,却为明初的诗歌创造了繁荣的局面。明初开国便诏复衣冠如唐制,规定以经义帖括试天下,为了表
明代复古诗论的文学史意识
作者:陈国球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今人研究文学史,可以视之为专业研究的领域,以求对过去的文学现象有一个综合的认识。无论我们是否能客观地认识过去的文学史,文学史之成为现代学术的“研究客体”(researchobject)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我国古代的诗论家而言——尤其明显的是明代的复古诗派——创作才是最终目的,他们没有必要去专门研究文学史,除非这些研究
上页 1 2 3 ... 33 34 35 ... 48 49 5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