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论明赋的社会批判精神──明赋主题研究二题
作者:毕万忱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它写什么、怎样写,也不论它是什么样式、形式,其内在意蕴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某种认识和评价,某种价值取向,这就是作品的主题。韦勒克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但是,在一部成功的诗或小说中它们是被审美的这一原动力吸引在一起从而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的。”①可见,作品的主题,或称审美目的,就是融贯作品中的思想和态度。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但是,如果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歌颂和批判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两大主题,这是不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印证的。赋体文学创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特征。例如,“劝百讽一”的汉大赋、杜甫的《三大礼赋》、周邦彦的《汴都赋》等,其立意都在歌颂;扬雄《解嘲》、赵壹《刺世嫉邪赋》、潘岳《西征赋》、鲍照《芜城赋》、痰信《枯树赋》、《哀江南赋》、杜牧《阿房宫赋》。皮日休《桃花赋》等,其宗旨皆在讽刺批判。明赋承继赋体创作歌颂与批判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风貌。本
论明赋的社会批判精神
作者:毕万忱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明赋的社会批判精神
深山曲路见桃花——徐祯卿《偶见》赏析
作者:同林,利民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这是明代诗人徐祯卿的一首七言绝句。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昌国,吴县人。少与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有"吴中诗人之冠"之称。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为"前七子"之一。任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降为国子监博士。作品有《迪功集》、《迪功外集》等。
前后七子的诗学祈向
作者:陈文新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弘治、正德至嘉靖前期的道德理想主义和批评精神,表现在诗学领域,则是前后七子的崛起。并非偶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王阳明一样,他们是一群高扬道德风范,志操耿介的士大夫。比如前七子领袖李梦阳(1475—1531)。他曾于弘治十八年(1505)上书孝宗,淋漓尽致地指陈二病(士气日衰,中官日横)、三害(兵害、民害、庄场饥民之害)、六渐(匮之渐、盗之渐、坏名器之渐、弛法令之禁、方术蛊惑之渐、贵戚骄恣之渐),最后直指皇后之弟张鹤龄"招纳无赖,罔利贼民,势如翼虎。"因这封疏,他被逮下狱,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载:"李献吉为户部郎,以上书极论寿宁侯(即张鹤龄)事下狱,赖上恩得免。一夕醉遇侯于大市
论明代前七子之儒士化
作者:史小军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前七子在复古运动后期普遍存在着从文人向儒士转化即"儒士化"现象,王廷相、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为其代表.转化的方式、程度虽不尽相同,学术指向却基本上以关学为旨归,是前七子关学品性的直接反映,唐宋派的崇儒之路是前七子转化之途的自然延伸.文人与儒士的地位差异及正、嘉年间士人心态的变化是"儒士化"现象在当时风行的主要原因.
薛蕙的文学观
作者:李庆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的正德、嘉靖、到万历中期,或者说16世纪前半叶的文学,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兴盛的时期。在有关论著中,对这一时期论说,主要都集中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归有光的唐宋派等流行的文学
上页 1 2 3 ... 38 39 40 ... 48 49 5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