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
从“效李白体四十七首”看李梦阳对李白的接受
-
作者:郝润华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李白体”主要是指李白那些叙写成仙、饮酒、赠别、爱情之类的诗作,以古体为主,语言手法有较鲜明的特征。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有“效李白体四十七首”,是他自觉学习李白五古诗的结果。经过对此四十七首仿作及其与李白诗的比较分析,发现李梦阳效法李白诗主要表现在题材与语言方面,既非清人所谓“游戏”之作,也非艺术风格与精神实质上的深度继承。“效李白体四十七首”创作建立在李梦阳对李白的推崇之上,其产生原因与背景则具有文学史意义。
-
论王阳明诗歌的艺术渊源
-
作者:汪洋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
李攀龙及其唐诗选本中的李白接受观
-
作者:苏焘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李攀龙在诗歌创作中透露出的仿李白痕迹,以及其编定的《诗删》对李白古诗的裁汰和对律诗和绝句的突显,反映了他从格调理论深化的角度来理解盛唐诗歌的方式及其自身的矛盾特征。与对待杜诗的态度相比,李攀龙在面对李诗时所透露的诗学观念,一体现在古诗创作中对李白不自觉的摹仿方式与其古诗辨体理论的矛盾,二体现在对李诗五律和绝句的拔高与否定其七古歌行之间,涉及到的“唐体”标准的矛盾,三体现在确立所选李诗诗典范时,其雅正观念与诗体观念之间的矛盾。李攀龙对“格调”特色相对较弱的李诗的接受态度,鲜明体现出明中期格调论面临变革的实际状态。
-
元明杂剧中的前代文学图景——以文学家题材剧为中心
-
作者:王琰琰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元明杂剧对前代文学家形象的想象和塑造、文学事件的描摹和追忆、文学资源的解读和运用,构成了一部别样的文学历史,这部“野史”在普通民众中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并且与正统的文学史叙述形成了相互印照的有趣的别样图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杂剧以什么方式接受前代文学的影响,前代文学传统和文学因素如何进入杂剧的创作,也是值得考察的问题。本文从上述角度考察分析元明两代杂剧中以“文学家”为主角的剧作,试图勾画出元明杂剧中展现的前代文学图景。全文分三章,第一章探讨元明杂剧对前代文学家形象的解读和重塑,元杂剧作家以底层市民的眼光理解和塑造前代文学精英,而明杂剧作家则将前代文学家们作为自己的场上化身和代言。第二章讨论元明杂剧对“文学事件”的演绎和阐释,元明杂剧往往化用前人作品的文辞,承袭“文学事件”的氛围,从中可以看出杂剧作者对文人盛事的追怀再现和对经典意象的仿作传承。第三章中笔者梳理分析了元明杂剧对前代文学作品的诠释和利用情况,列出为道具、建构架、供灵感、写本事、借形象、铺意境等几种类型,可以看出元杂剧多是从下层文人的角度选择作品和敷演故事,而明杂剧则多运用诗文构架剧作和化用前代作品的文辞意境。 对元明杂剧对前代文学历史的解读和演绎、文学资源的诠释和利用的考察分析,既是研究通俗文学和普通大众如何阐释和接受前代文学的绝好角度,也是研究正统精英文学以何种样态对通俗文学和后世文人发生影响的绝好角度。本文勾画了元明杂剧中的前代文学图景,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总结。
-
李白《静夜思》的翻译与解说
-
作者:武部利男,王辉斌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对于诗歌,无论是中国的读者还是日本的读者,他们从古到今,都是十分喜爱的,但对其解释却是多种多样的。从表面上看来,这些解释似乎都大体一致,理解相通,如果细加考究与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差别。诗尽管不是散文,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究竟如何理解才更加切合作品的本意,怎样解释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这就应该结合作者的创作动机与当时的环境进行考察和探索。
-
古方言“噫吁嚱”的演变
-
作者:张静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蜀道难》(2002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第一句是"噫吁嚱,?醺咴眨笨挝闹汹故汀班嬗鯂健蔽笆竦?方言,三个均为惊叹声"。对此作方言注解的最早文献见于宋代宋祁的《宋景文公笔记》,他在这本笔记中写道:"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嘻嚱?畎鬃鳌妒竦滥选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