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童心说”研究
作者:李光安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在中国封建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晚明社会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李贽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明末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以“真”为核心,对传统儒学观念、心学内涵以及封建礼制有着大胆、新颖的见解,与时代特点和发展现象紧密联系。李贽思想的形成受到诸多学说、思想和宗教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他创作《童心说》的背景渊源。李贽写作《童心说》有直接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童心说”是他文论思想代表作《童心说》中的主要理论核心,也是他文艺批评理论的内在价值尺度,同时也是李贽进行文学论战、抨击假道学现象、反对过分拟古文学的理论斗争工具。他明确阐述自己重视主体个性创作、人人平等、追求人性自由发展的主张。但是作为一定意义上的斗争工具,《童心说》一文对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有余,对于圣人以及知识的认识逻存在偏激倾向。李贽为代表的贵“真”、重“情”派在明末形成一股文化思想潮流。他重视真情、崇尚自然、追求平等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公安派、汤显祖等人有直接影响。
新变与传承:汤显祖思想材料二则发微
作者:程芸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的思想相当复杂,但某些研究或作"简单化"处理,或有"过度阐释"之弊。本文围绕汤氏两篇文章(《宋儒语录钞释序》、《光霁亭草叙》),辨其论说语境,析其学理脉络,重新探讨了汤显祖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及其与李贽的异同;并进而提出,在充分挖掘汤氏思想"新变"因素的同时,也有必要重视其与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
汤显祖和李贽未曾在临川相会
作者:龚重谟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晚明被称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李贽,对汤显祖深有影响。他俩是否谋面,学界长期未能搞清。笔者曾翻《临川县志》偶见李贽为城东正觉寺写有《醒泉铭》,文中有是万历己亥,余与汤西儿正觉寺后作系念一句,此时汤显祖已弃官在家,西儿是他的已夭亡儿子,于是提出李与汤有可能在临川会面。而徐朔方先生据此便断为汤显祖罢官的第二年,他和李贽曾在临川相会。查林海权的《李贽年谱考略》对万历二十七年李贽寓居南京永庆寺记载甚详,其没有离开过南京。《醒泉铭》实为假冒李贽之名的伪作。《铭》中所说的系念也无从认定是对汤氏夭亡西儿的系念。
李贽的童心说与汤显祖的情至说
作者:邹自振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与李贽身交甚少却神交甚厚.汤显祖是通过读<焚书>而成为李贽的崇拜者的.汤显祖说,读李氏之书如寻其吐属,如获美剑.汤显祖之于李贽,更多的是把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汤显祖的情至说与李贽的童心说无论是在理论基础、哲学思想上都具有相似之处,情至说受童心说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研究
作者:聂海洋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明人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念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明代戏曲批评中的“情理观”资料,理清明代戏曲领域“情理观”在各个时期的流变情况,研究其在戏曲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以金宁芬对明代戏曲的分期为依据,将明代戏曲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以时段立章节,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明初至正德时期”,论述明前期戏曲理论中“情理观”的成果。第一节分析了“理”统治下“情”的式微。明初政策苛严,统治者着力于政治权威的树立,故而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亦被确立,元末文学对“情”的关注逐渐被忽略,但于谦之死及日渐腐败的政治又引起士人对“理”的怀疑。这一时期的诗文和小说领域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理”的强势。第二节分析了这一时期戏曲领域的“理”字当先的现象。明初严厉的娱乐政策下,作家一面创作伦理题材剧作,如《五伦全备记》;一面又继承元代戏曲成果,创作了一些既动人又合“理”的作品,如朱有墩的的胭脂粉黛剧。在戏曲理论中教化论的提出提高了戏曲的文学地位。而戏曲的颂政上题,则体现了在文学中,戏曲文学对“情”的比较客观的接受态度,为明代情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嘉靖、隆庆时期”。第一节讨论了大礼议对“理”的统治地位的动摇,并且使更多的士人接触到了王学,有利于“情”的发展。阳明心学在士人中的逐渐流行,带来了诗文领域“情”的复苏,后七子和唐宋派都是在坚持“理”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情”的发掘。而在小说领域,《三国》、《水浒》的漫长成书过程,体现了“理”的强势地位的逐步减弱。第二节分析了戏曲创作关注点从“理”到“真”、“情”的转移。《宝剑记》刮起的对现实的关注之风,也触发了戏曲创作家由“真”到“情”的视角转移。第三节分析了戏曲理论中的“真情观”。在教化思想为主的戏曲理论中,以徐渭为代表的戏曲理论家开始了对“情”的讨论,主要表现为“本色”论。第三章“万历时期”。第一节讨论了在以李贽为代表的人文领域的新思潮的影响下文学领域“情”的张扬。公安派、竟陵派都注重“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但是由于各自观点的局限,在创作中都出现了一些弊端。小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显得比较活跃,以《金瓶梅》为例,体现了“情”之张扬的背景下,“理”对“滥情”的戒示作用。第二节分析了这一时期戏曲理论中以“情”夺“理”的趋势,戏曲理论家们为“情”正名、探讨“情”的内涵,还讨论“情”与“理”的关系,标志着明代戏曲理论中的“情理观”的发展成熟。第三节主要分析汤显祖的“至情说”。认为汤显祖倡“情”却不灭“理”。汤显祖清醒认识到戏曲是大千世界的再现,对“情”和“理”都要客观视之,他的剧作是以写“情”为主,“名教”为宾。第四章“明朝末期”。第一节提出在明末实学思潮和文艺革新思潮的双重影响下文人对“理”、“情”的选择各有侧重。张岱以主体心灵写照为主,却也不乏形象说理、关注现实的佳作;陈子龙标举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同时还提出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在诗文中的作用。冯梦龙对“三言”的命名,也体现了两种思潮对他的影响。第二节以孟称舜为例,分析了在汤显祖和实学思潮双重影响下,明末戏曲“言情”、“言道”并存的创作倾向。在《娇红记》中,孟称舜大力赞扬“情真”,在《贞文记》中,又强调“情”之“正”。第三节总结明末戏曲理论中“情理观”的理论成梁。认为明末戏曲理论家将“情”与戏曲艺术结合,分析“情”融入剧作时的作家态度、“情”对戏曲故事情节发展的意义等,并概括了包括由情达理、以理节情、情理融合在内的“情理观”的内涵。
李贽启蒙思想研究——以《焚书》《续焚书》为中心
作者:黄腾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贽(1527-1602)是一位“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批判宋明理学和专制思想中的不平等、不自由观念,试图唤醒人心中的“真”思想和“真”精神,以发掘平等、自由思想对个人与社会之价值,对后世思维解放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李贽鞭挞宋明理学家的虚伪和丑恶,揭露专制统治对人自由本质的压抑。他批判儒学中存在的不平等观念,以人的“智”“识”天赋为根据,主张“天下无不能之人”。他大胆宣扬“私欲”,认为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无私”,故“人人皆可以为圣”。他的这些观念从论证人的天赋平等过渡到人格平等,进而推及男女平等,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等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针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僵化思维,李贽以“童心”为理论根据,主张“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和“不以圣人是非为是非”,进而宣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他的这些思想标志着“封建社会自我批判的开端”和“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李贽思想影响深远,在当时及后世出现了士人不读“四书”“五经”,而《焚书》却人手一份的情况。甚至有学者假托李贽之名,著述文章以抒发对专制和道统的不满。焦竑、冯梦龙、汤显祖等与李贽同时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深受其影响,在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后世学者的著作中,也可见李贽思想的余音。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