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浅谈徐渭和梵高
作者:邓楠,莫婷婷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同为不合所处时代潮流的怪杰,性情狂怪的艺术巨匠,他们不仅在生前境遇坎坷、思想内涵层次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癫狂都有相似之处,且独特的绘画创作风格还为艺术的长河灌输了新源泉。明代中后期徐渭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花鸟画的一大变革,对清代的“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乃至于近代的齐白石、吴昌硕都有影响。而荷兰画家梵高,作为19世纪后印象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徐渭《墨葡萄图》与塞尚《苹果》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建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以草书入画、强烈抒写个性情感,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塞尚的多视角画法不同于以往流派忠实于描摹自然,而是通过绘画表现自我,这种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启发了后来许多现代艺术流派。徐渭和塞尚所处的时代相差三个世纪,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画种不同,流派不同,但他们的绘画和艺术主张却又相似之处。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朱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相关意象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深入研读剧作文本的基础上,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众多意象做分类比较,探讨其文学价值,并给出客观、准确的定位。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探讨本课题的理论意义,确定研究对象,梳理其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观点、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从“花园—森林”与“空庭荒野—荒原荒岛”两组意象着手,在比较中,探讨汤、莎剧作自然场景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第二章以“发钗—指环”与“镜”两组意象为切入点,探讨汤、莎剧作生活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第三章则以“鬼魂”与“梦”两组意象为立足点,比较分析汤、莎剧作精神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结语部分探讨汤、莎戏剧意象的研究前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汤显祖4部传奇与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文本,将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整体观照和具体考察相结合,以文本分析、平行研究、比较研究、文化阐释为主,辅之以历史学、文艺学、民俗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意象做整体观照。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作者:孙海西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
《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比较研究
作者:王梅珊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瑰宝,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便受到各个时期读者的热捧,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广为流传的《牡丹亭》开始走出国门,不同版本的译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译著的出现,使得原著与译著互为助力,推动着彼此的发展,但仔细研读后便能发现《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从《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间的差异、原著与英文译著产生差异的原因、原著与英文译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这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文章重点剖析了原著与英文译著间在言语风格、语意层面、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四方面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由于《牡丹亭》的译著版本较多,本文选取了几本有代表性的《牡丹亭》英文译著与原著进行细致地比较研究,所选译著分别是汪榕培,张光前、白芝的英文全译本,严小平改译的小说版《牡丹亭》,滕建明改编,顾伟光、马洛甫翻译的小说版《牡丹亭》,通过对《牡丹亭》原著与以上五本译著全面而细致地比较研究,探析原著与英文译著间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后继戏剧典籍的改译、英译或其它作品的英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转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元杂剧和明传奇插科打诨艺术之比较
作者:宋玲艳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明元杂剧和明传奇中的插科打诨艺术,分析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并尝试对二者进行比较,明确插科打诨艺术在戏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质。与此同时,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唤起并推动学界对戏曲中科诨艺术演变、发展脉络的关注。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元、明戏曲科诨艺术概说,共分三节。第一节介绍插科打诨艺术的形成及演进,包括插科打诨艺术的渊源,插科打诨艺术的发展和完善。第二节介绍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艺术,涉及插科打诨在元杂剧中的运用情况以及艺术成就。第三节介绍明传奇中的插科打诨艺术,涉及明传奇中插科打诨艺术的渊源及明传奇中插科打诨艺术的发展。第二章阐述元杂剧与明传奇科诨艺术的共同点,共分三节。第一节论述元杂剧、明传奇在题材选取上的共同点。第二节介绍元杂剧、明传奇共用的科诨表现方式。第三节论述科诨在元杂剧、明传奇中所具备的相同功效。第三章分析元杂剧与明传奇科诨艺术的差异及其原因,共分三节。第一节集中论述插科打诨载体的差异,包含表现载体的差异和脚色载体的差异,尝试分析存在载体差异的原因。第二节论述风格的差异,列举风格差异的表现,分析存在差异原因。第三节论述插科打诨艺术在体现剧作者主体性上的差异,认为体现剧作者主体性的程度不同,并尝试找出原因所在。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