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论元杂剧水浒戏的人物特征
作者:吴华峰1,周燕玲2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水浒戏人物塑造的典型特征是明显地赋予梁山好汉以文人的气质和行为,即文人化的草莽英雄。这是元杂剧中特有的文学现象,折射出了元代社会状况、剧作家的审美偏好以及广大受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化意义。
元杂剧作家人格理想在水浒戏中的表现及成因
作者:邱媛媛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代,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斗争和反抗充斥了整个社会。人们的反抗,不仅针对民族和阶级的压迫,还扩展到更深的封建伦理、文化层面。知识分子对深刻影响他们的儒家人生观、人格观进行了一番重新认识,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杂剧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水浒戏的分析,来探讨元剧作家对传统儒家人格理论的继承和突破,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失意者的自我救赎——明代水浒戏的文化内涵分析
作者:董云龙 日期: 20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明代文人创作的水浒传奇中,以表现忠奸斗争的方式,寄托着文人士大夫对个人理想与朝廷命运的关切,梁山成为失意者回归朝廷的"中转站";明传奇水浒戏的戏剧矛盾也已由元代水浒戏的社会冲突转变为政治冲突,梁山人物都对朝廷和皇帝怀有一片孤忠,这些都具有浓厚的明代政治斗争的印记。总的说,其中所表现的通过梁山方式肃清朝中奸佞、回归朝廷的道路,也只能是明代士人的一厢情愿的幻想。明代文人传奇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与之主要接受群体文人的期待视野达到了统一。
元明水浒戏创作特点及流变
作者:黄欣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在元明戏剧演变史中,水浒戏一直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戏剧形态。由于时代的更变,元明水浒戏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创作特点:元代以的鲜明“替天行道”精神和“以民为本”的旨意烙上深深的平民化色彩;明代以突出的“忠心报国”思想和“忠奸冲突”演述出一幕幕文人化故事。为此,元明水浒戏的流变态势是:由重“颂义”向重“表忠”转变;由平民化向文人化转变;由勾栏演出向庙堂演出拓展。产生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有三:政治文化背景规范着作者的创作空间;哲学思想意识促使人的思考焦点发生变化;剧作家身份地位的改变直接影响戏剧表现生活的视角。考察水浒戏由元入明的特征与流变,对认知文学自身发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颇有意义。
论水浒戏中的侠义精神之特点
作者:孙跃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所论述的水浒戏的范围,指的是元明清三代以水浒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杂剧、传奇、地方戏以及京剧等戏曲表演形式。之所以选择戏曲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同时戏曲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接受并喜爱,从而也更容易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侠义精神是指一种以扶危济困与除暴安良为核心行为特征,一般通过非制度化的手段,实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把元明清三代水浒戏中的侠义精神与作为整体的侠义精神和《水浒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做了比较,认为三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明朝的水浒传奇中,“忠君爱国”这一行为特征被突出。具体说来,元杂剧中的侠义精神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社会理想,因此它是一种草根性的价值取向。而明朝水浒传奇中的侠义精神被“士人化”了,它更多地体现了知识分子们的理想与抱负。到了清代,地方戏和京剧中的水浒戏再次走进民间。此外,水浒戏中的侠义精神对知识分子和社会底层民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当文化目标与实现该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之间出现紧张和冲突时,知识分子群体往往对水浒戏中的侠义精神表现出较大的亲和力,通过侠义精神所反映的社会理想去缓解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紧张与矛盾。对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来说,贫苦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法产生知识精英的闲情逸致,只要有人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为他们伸张正义,哪怕是在戏曲中,他们也会把这样的人供为神明加以崇拜。对他们来说,生活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会动用一切手段生存下去。而水浒戏的搬演启发了他们,成为他们求得生存的精神工具之一。与知识精英不同,他们把水浒戏中自认为有用的元素挖掘出来,从而把水浒戏作为改变现实的工具和力量,而被他们认为有用的元素归根结底便是水浒戏中伸张公平与正义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水浒戏中的侠义精神。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
作者:陈建平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水浒戏在演变过程中,其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故事题材一直深受民间和文人的青睐,其塑造的李逵、宋江、武松等侠义形象千百年来更是令文人和民众感慕不已,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由、崇拜英雄的共同文化心理。本文拟通过对《水浒传》成书前后水浒戏文化内蕴的宏观透视和对宋江、林冲、李逵、武松、扈三娘等侠义英雄的微观解读,阐释这种全民共同的文化心理。 本文以“侠”为切入点,以元明清戏曲中的水浒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水浒戏多层面的视角关照和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以此作为对水浒戏进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尝试。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论述了水浒故事的衍变概况,然后以明中叶为界,对《水浒传》广泛流传前、后两个阶段水浒戏的题材演变和文化内蕴分别加以阐述;第二章,通过对水浒戏中宋江、林冲、李逵、武松、扈三娘、孙二娘等侠义形象多侧面的解读,进一步探析文人与民间迥异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水浒戏倍受文人与大众欢迎的共同文化心理及其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津梁作用。 总之,通过对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关系的考察,既可以窥知水浒戏嬗变发展和多舛命运背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全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又可...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