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汤显祖的制艺
作者:王小岩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引言作为戏剧大家的汤显祖,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作为诗文大家的汤显祖,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评价,汤显祖的制艺,更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一研究格局是由晚清、民国以来对制艺(又称制义、时文、八股文)评价过低造成的。由于制艺这一文体主要应用于科举考试之中,及其代圣人立言的写作范式,损害了制艺的文学价值,这是毋庸讳言的。如清初文人尤侗的批评:“或谓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此后又何
汤显祖的“主情观”之我见
作者:段艳莉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本文通过分析明代晚期解放思想和注重人性等一系列当时社会现象,进而讨论汤显祖"临川四梦"和"情不知所起"的"主情观"理论内容,分析汤显祖"主情观"的内涵,最后全面探索汤显祖的"主情观"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汤显祖的"主情观"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今后对汤显祖"主情观"的研究起到一点参考作用.
汤显祖:“耕读传家”示后人
作者:尹振贤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是我国伟大的戏曲家,他生活在明王朝统治最黑暗、最腐败不堪的万历年间,因其刚正不阿,得罪了朝廷,被罢官回家。他隐居故里,专心读书著述,创作出大量的戏曲、文学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期间他养亲教子,将汤氏家学发扬光大,其家训给后人留下非常可贵的育人教仪。
汤显祖『班春劝农』
作者:朱振江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早春二月,浙西南遂昌人头攒动,鼓乐喧天。随着一声呐喊,"班春·劝农"大典进入高潮。每年早春二月,浙西南遂昌县石练镇淤溪村古樟下人头攒动,鼓乐喧天。"钱瓯源长,春暖花开,农民朋友们,开春犁田喽!"随着一声呐喊,中国遂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诗学视角下的汤莎人文思想比较
作者:张玲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阅读视角和分析模式向我们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关于 “人的解放”这一伟大思想的新的、深层次的意义。女性主义理论用解构的方式颠覆文化中的父 权意识,同时在解构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文化。虽然女性主义理论存在着种 种不足,但由于它的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对“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使它自身具有进一步深入、 拓展和完善的可能。性别诗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完善和最终归宿。性别诗学的理想目 标是“双性同体”,主张建立保留个性差异的双性文化,寻求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有机地综合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的学术批评的方法、观点和目标准绳是本文的理论定位和具体文本 分析的理论基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视角切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研究,并非出自异想天开 的生硬嫁接,而是作品的本质和内在要求使然。对女性命运和性别主题的关注成为汤显祖和莎士 比亚思考人性,表达人文理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着眼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 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女性问题和性别关系问 题正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基于人文思想对“人”本身重视的观照下而被发现的。女性主义文学批 评采用的解构的阅读方式揭示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女角色对父权传统中性别刻板定 型的反叛、对两性特征僵化表述的颠覆,以及剧作家对还原了自然本性的“双性气质”的“人” 与平等的两性关系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他们笔下的女性角色,大大打破了父权制的社会和文学 传统矗立起的虚假的女性镜像。她们不愿甘当传统规范所要求的“客体”,不再沉默失语,不再 是“他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和性别意识,无论在进步性还是局限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和 差异。这与他们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中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传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 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女性和性别问题的反映、关注和思考是伟大的。他们的作品无论从历 史上还是逻辑上都已经包含了女性解放的深刻内涵和女权运动的萌芽。基于此,这两位伟大的戏 剧家的作品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诗学提供了最好的文本,反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 诗学则为分析比较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新的、有效的视角。
美国汉学界的《牡丹亭》研究:以美国汉学为主
作者:汪妍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案头文学和舞台表演方面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牡丹亭》自问世四百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然而初具规模还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情。国外的《牡丹亭》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由于海外汉学的《牡丹亭》研究选题多、范围广,难以一一介绍叙述,笔者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在海外的《牡丹亭》研究成果中,美国和日本可谓是各领风骚。然而考虑到研究过程中对于原文准确性的语言因素的考量,笔者选取了美国《牡丹亭》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介绍评介,同时,以研究内容为切入点,选取较为热门的几个研究重点,分为主题研究、“梦”的研究、海外传播和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加以论述,每个方面则分别选取对应观点迥异的论文作品各两篇作为佐证进行论述。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选取了艾梅兰和夏志清两位汉学家的著作。他们分别从“情”和“时间”的角度对《牡丹亭》的主题做出解读,将《牡丹亭》放到时代背景和汤显祖的个人创作中做整体观照,呈现出不同于国内研究的独特审美趣味。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选取了李惠仪和吕立亭两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古典,一现代,通过对比,了解美国汉学界《牡丹亭》研究思路的转变。第三部分,针对《牡丹亭》对于后世文本和社会的影响意义这一主题,选取了宇文所安和高彦颐的研究成果加以评介。最后一章,笔者介绍了海外《牡丹亭》演出舞台上两部重要的表演:彼得·塞勒斯的歌剧版《牡丹亭》和陈士争的传奇版《牡丹亭》。通过对着两次演出概况的介绍,可以从传播的角度窥得《牡丹亭》从文本到舞台传播上贯穿始终的两种模式,即:一部分的研究者沿用中国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融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将《牡丹亭》放到整个明末清初背景中去观照;另一部分的研究者则采取“他者”的眼光,将《牡丹亭》套入西方理论之中,作为研究工具或文化载体。笔者希望通过本篇论文能够见微知著,帮助我们将中国文化以更为合适的方式推广开去。
上页 1 2 3 4 5 ... 237 238 23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