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
作者:代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邓汉仪对明末清初诗坛的各类流派并不盲目趋从,他指斥盛极一时的云间和竟陵诗风,大力标举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和李攀龙。为矫正自明代以迄清初诗坛学法唐诗的偏颇,他努力拓宽视野,更新趣味,不徒欣赏雄伟壮丽之调,更心仪清远绵邈之音。邓汉仪虽批驳方兴未艾的宋诗风,但对宋诗的某些创作手法特别是发源于杜甫和韩愈的以文为诗与拗体、险韵等俱有称赏,认肯了诗人取径杜甫、韩愈以及苏轼诗的合理性。邓汉仪对宗唐诗学师法典范体系的重构,受制于个人心态,又与他崇尚"生新"、推重"学力"的创作观念有关;既是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
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
作者:代亮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邓汉仪对明末清初诗坛的各类流派并不盲目趋从,他指斥盛极一时的云间和竟陵诗风,大力标举前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和李攀龙。为矫正自明代以迄清初诗坛学法唐诗的偏颇,他努力拓宽视野,更新趣味,不徒欣赏雄伟壮丽之调,更心仪清远绵邈之音。邓汉仪虽批驳方兴未艾的宋诗风,但对宋诗的某些创作手法特别是发源于杜甫和韩愈的以文为诗与拗体、险韵等俱有称赏,认肯了诗人取径杜甫、韩愈以及苏轼诗的合理性。邓汉仪对宗唐诗学师法典范体系的重构,受制于个人心态,又与他崇尚"生新"、推重"学力"的创作观念有关;既是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演变
作者:李昕欣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至清初是传奇叙事结构发生演变的重要时期,本文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借鉴西方的“范式”理论,从创作和理论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上编着眼于创作层面,通过对代表作家和作品的品读,概括传奇叙事结构在继承期呈现的继承和模拟的范式特点,在探索期所表现的探索和突破的百花齐放,以及在成熟期展现出的精致化和象征化的范式特点。致力于勾勒出作为叙事文学的传奇在叙事结构方面经历的“文学革命”的演进轮廓,探究演变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并为不同时期的传奇作家们在这一过程中殊途同归的努力划定坐标。 下编侧重于理论层面,首先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叙事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从沈璨到李玉、李渔以及从汤显祖到洪舁、孔尚任两大范型的研究,探究两大范型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逻辑联系与发展趋势。同时对王骥德、吕天成、徐复祚、李渔等晚明至清初的代表曲论家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思考进行梳理,展现传奇叙事结构理论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范式演变,是传奇这一文体中所包含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点得到认同和发展的过程,是体现中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希望本文的探究和分析,能够有助于明清传奇发展史和戏曲理论史的全面认识。
清初戏剧与道教思想
作者:党月异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道教与中国古代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元明清时期道教虽不如佛教势力强大,但与戏剧关系而言,道教的影响却大于佛教.明末清初,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道教对戏剧的影响更密切更深远更广泛.道教的形式成为寄托民族情绪的最好躯壳,道教的思想成为剧作家抒写人生郁闷、焦虑与无奈的最佳归宿,道教的想象成为剧作家驰...
清初“四王”与董其昌画风辨异及探源
作者:马骁骅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初“四王”与明末的董其昌有着很深的渊源,历来被认为是华亭血脉,文敏嫡传。“四王”之中年岁较长的王时敏和王鉴在明末与董其昌同列”画中九友”,均曾得董其昌亲炙。受董的绘画思想影响很大。其中作为“四王”之首的王时敏,其祖父为明万历年问的首辅王锡爵,与董其昌同朝为官,[第一段]
吴梅村与清初苏州剧坛:以顺治十年仕清前后为例
作者:裴雪莱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吴梅村与清初苏州剧坛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他与当时剧坛中的剧作家、曲师、名伶和名妓等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他们之间不仅在精神上相互沟通、相互尊重,而且吴梅村年辈较长、地位特殊,对清初苏州剧坛诸多曲家多有称赞提携之功.所有这些,均以顺治十年仕清前后最为典型.一、梅村在清初苏州剧坛的个体影响吴梅村对苏州剧坛的影响首先来自于文坛功名.他是明崇祯四年一甲二名进士,受到崇祯帝赏识.《复社纪略》卷二:(周)延儒因以会元卷进呈御览,烈皇帝亲阅之,手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字,而后人言始息①.可见,科名之争演变为政治斗争时,是崇祯帝亲自御批保全了梅村,而且"钦赐归娶,天下荣之"②.梅村的功名才学成为无数科举士子艳羡的对象.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