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湖南花鼓戏演唱艺术研究
作者:赵维纳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所研究的是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鼓戏,这里重点对湖南花鼓戏的演唱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湖南花鼓戏从民间歌舞一步步发展到两小戏、三小戏然后再到现在的大本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和沉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与此同时,也经历了由简单到繁琐,唱腔、曲调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进程。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原始的花鼓戏以简单的山歌,民歌,哼唱作为演唱的基础,因而只有寥寥几首简单的曲调,最后被融入到故事相对比较简单,情节发展相对平稳的戏剧中;随着发展,对戏剧的要求越来越高,戏剧的故事情节变得相对波折而复杂,人物角色的情感流露更加丰富,然而这些都需要完美的传达出来;所以最初的小调逐渐加入了锣鼓、唢呐等,到最后慢慢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锣鼓牌子”和“走场牌子”。花鼓戏流传越来越广泛与湖南境内其他剧种的交融越来越多,逐步演变流传出“打锣腔”和“川调”等曲调。随着不断的流传和发展,曲调越来越好,演唱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而且多样化的节奏,丰富的情感,都可以分别通过男声、女声以多种曲调演唱出来。然而这些曲调的种类结构,表达的手法,演唱的技法,伴奏所使用的乐器也都是各不相同。以清嘉庆年间民间所流传的花灯戏,地鼓戏为基础逐步演变的湖南花鼓戏,吸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使曲调和样式变得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葱郁而接近生活的艺术气息吸引了无数的爱好者,成为湖南省最受喜爱的地方小戏剧。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探讨湖南花鼓戏发展历程、方言演唱的方式以及各种润腔,归纳总结出了花鼓戏演唱的语言和唱腔的基本特点。并发现了在民族声乐演唱时咬字和润腔等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吸取的花鼓戏音乐艺术的发光点,将其吸收到民族声乐的演唱。同时民族声乐的演唱也在花鼓戏的风格中得到了滋养,汲取到了演唱的精髓;同而从花鼓戏等民间戏曲剧中吸取他们的艺术特征。中国音乐学院甚至将花鼓戏的经典曲目编入教材进行教学,因此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学习吸收湖南花鼓戏的润腔技法是很好的,这些已经成为了民族声乐表演者、学习者的自觉追求。
明人杂剧的传播研究:以明刊戏曲选本为中心
作者:麦燕飞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明刊戲曲選本中的明人雜劇之傳播為研究對象,關注明雜劇的文本形態及搬演形態兩方面,認為選本面貌之差異即可說明明人雜劇在流傳過程中經歷的演變和發展。尤其指出,雜劇的文本面貌對於探討雜劇搬演狀況和面貌的重要性,藉著文本分析,比較不同選本對雜劇的選錄情況,重申明人雜劇不只由案頭閱讀作傳播,其文本搬演之痕跡明顯,其舞台演出之經驗豐富,在明代中後期的搬演場合形成廣泛演出及流傳的局面。正文第一章先對選本中明人雜劇的文本面貌及選錄狀況作概述,認為其文本面貌體現明雜劇傳播廣泛而紛繁的特點;並集中討論選本中諸種常見的雜劇選錄形式,認為選本中的選錄形式即是明人雜劇實際搬演場合的演出常態的最真實反映。第二章關注劇選及曲選兩種性質的明雜劇與搬演、流傳的關係。劇選本藉著選錄曲白、科介、砌末等演出元素以還原舞台搬演場合的實況,曲選本則選錄曲牌、曲辭以呈現雜劇的演唱面貌。劇選本與曲選本分別擔當不同的傳播功能,前者主要為故事情節的展開,當中同時涉及腳色演唱,後者則不為呈現雜劇故事,而著重雜劇曲辭及其演唱聲腔的呈現。劇選本及曲選本擔當著不同的傳播功能,而二者關係既複雜又微妙,筆者認為這種關係的呈現,其實就是明雜劇在搬演、流播過程中反映在文本面貌及舞台形態的差異表現結語部分重申本文對明人雜劇搬演及其傳播探討的意義,並提出明人雜劇研究有待深入探討的地方。
元代戏剧若干问题考
作者:黎国韬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对元代戏剧中的旦本末本数量、男女主唱演员、楔子演唱特征等问题作出探讨,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观点:其一,元杂剧的末本数量要远远多于旦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二,元人关于杂剧女伶的记载要远远多于男伶,这与末本多于旦本的情况形成了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三,《元曲选》部分杂剧楔子表演时,正末、正旦以外的脚色也可参与演唱,这是金元院本"非一人主唱"体制在元杂剧中的残留,并不一定是明人后加或者后改的。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