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模拟与新变:李梦阳骚体赋的创作特点及成就
作者:郝润华,许琰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李梦阳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创作宏富,各体兼备,其中赋作极具特色。尤其是骚体赋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与其坎坷经历、社会背景及文学理论有关。其骚体赋既继承屈赋的基本精神与表现风格,又显示出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雄浑等鲜明特点;既有对屈原的模拟与学习,又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明代的赋体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桃花扇》副词研究
作者:王君君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桃花扇》是清初戏曲"惩创人心,救末世"、"寄托遥深"的压卷之作,为现实服务的"兴亡之鉴",其"充盈篋司,美且不胜收矣",在中国文学殿堂大放异彩。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升的《长生殿》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这四部作品是研究元明清戏曲体质和语言特点的重要文本。茅盾先生曾评价《桃花扇》是我国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本文以《桃花扇》的副词为考察对象,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文本的副词用例和出现频率作全面的定量、定性统计分析,并对副词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将文本与其他三部戏曲作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梳理副词的使用和变化情况,总结出《桃花扇》文本副词体系的基本发展趋势和特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汉语副词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副词的定义与分类情况、《桃花扇》的基本情况与研究现状、使用版本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通过穷尽式地统计文本的副词用例,参照《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相关工具书把文本副词分为六大类:(1)时间副词;(2)范围副词;(3)语气副词;(4)情状方式副词;(5)程度副词;(6)否定副词。分析文本的各类副词用例和溯源个例副词的使用情况并详细论述其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完善《桃花扇》专书副词系统。第三章,全面统计分析《西厢记》的副词用例情况,借鉴已有《牡丹亭》、《长生殿》的专书副词研究结果,采用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四部戏曲使用的异同点,从而说明副词在共时和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体现的一些语言变化现象。第四章,结语。总结《桃花扇》文本的副词继承性、渐趋稳定的复音化趋势及副词的兼类现象和不规范现象等使用特点,从而揭示了《桃花扇》的副词体系由以单音副词为主,逐步向单音副词与复音副词平分秋色的方向发展,体现《桃花扇》副词体系使用的成熟性特点,符合副词总的发展趋势。
元杂剧商人形象研究
作者:赵平平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在当时达到了最高,其中树立的众多商人形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数量众多,更因为他们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商人不同的特点。元杂剧中有关商业描写的作品有五十二部,其中的商人形象有七十九个,这些商人有的作为正面角色出现,有的是反面角色,有的是非主角的小人物,他们与各种商业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元杂剧中的商业社会。元杂剧对商人的表现涉及到了他们的经商原因和分化、经商活动与生命财产安全、文化素养与社会交际、情感与精神追求等。在整个文学史中,元代文学中的商人又是唐宋时期文学中的商人形象与明代话本小说中塑造的商人形象之间的过渡,他们既有较前代商人的进步之处,又有逊于后代商人之处。究其根源,首先是商业自身的发展和商人阶层的活跃壮大,其次是剧作者自身地位职位的转变,另外还受到文学样式的限制。本文就针对元代商人的生活情况以及几种主要的商人类型进行讨论,探讨作者在作品中对他们的表现,与元代前后相邻时代的作品中的同类角色比较,得出他们的联系。最后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性别意识在元杂剧中呈现的若干特点
作者:肖贵成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性别意识研究对于消除男权意识,搭建男女真正平等的伙伴意识的理论构架,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元杂剧中亦呈现出较以往明显的"反驳"特征:一、元杂剧是剧作家抒发性情,表现人性的载体;二、剧本不再以娱神娱人为主要功能,内容趋向复杂化;三、优伶成分复杂化,一改前朝"奴隶"身份一统天下的局面等。
昆剧之衰及其原因
作者:臧卫东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剧之衰是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近世戏曲史上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昆剧之衰是在“花雅之争”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它标志着古典戏曲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由文人阶段进入了艺人阶段,对后起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昆剧之衰有关的“进化退化说”尽管并不十分科学,但这一理论探讨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戏曲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昆剧之衰历史很漫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乾隆年间为衰落显现期;二、嘉道之际为衰落加速期;三、咸丰以后为走向没落期。总的看来,昆剧之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文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在昆剧大戏与昆剧折子戏之间、在南北不同的地域空间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戏剧消费主体之间昆剧在衰败的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二是在花雅消长中昆剧首先失去农村市场,而花部诸戏则对昆剧构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昆剧之衰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合力所致。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剧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之低落,不利于以“贵艺”著称的昆剧和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剧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剧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剧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剧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剧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模仿,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它的理解,逐渐失去以普通市民为主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守格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剧搬演又以文戏为主,词雅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剧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徐渭戏曲浅论
作者:曾维芬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徐渭戏曲标志着南杂剧的形成,奠定了文人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引领了一代戏曲新风。本文将从作品出发,接合作者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系统考察徐渭戏曲创作的特点、建构、效应及成因。 徐渭戏曲被誉为“有明奇绝文字之第一”。“奇绝”的特性是作者在本色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从真出发,以俗见笑的方法而得以形成。“奇绝”赋予徐渭戏曲独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效应。作为明代文人剧的代表,徐渭戏曲与一般牢骚满腹的文人剧有根本不同,作者已经放弃了对理想主义的肤浅崇拜。他那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自己存身的现实社会,而且指向传统的精神世界。徐渭戏曲尖锐讽刺当时社会的腐朽溃烂,更充分肯定人的自然情欲,竭力要求解禁旧的道德礼教,成为后世浪漫主义洪流的先声。徐渭戏曲揭示了人的必然天性与理想、意志的冲突,在喜剧中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悲剧意识。探究徐渭戏曲的成因,可见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气质和卓越的艺术才华,以及多种多样的客观原因。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