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作者:朱易安 日期: 199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谢榛、李攀龙、王世贞等人结社,文坛上再次出现了一个复古高潮,同时,尊崇盛唐诗歌也又一次掀起了热浪。后七子的唐诗观并不完全一致,论诗主张也大有径庭。但总体上仍然可以看出两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承前七子旧说严格遵循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途径;另一条是对传统格调派唐诗观的修正和改良。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考辨——与陈书录同志商榷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术月刊》(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1989年第9期刊登的陈书录同志的《“宏襟宇而发其情”——明代前后七子自赎性反思散点的聚焦》(以下简称“陈文”),是篇卓有见地的文章,但美中不足的是所言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不久又引起了七子派中的第四次论争——李攀龙与吴国伦之争”,有悖于史实。“陈文”谓:“早年的王世贞与宗臣也参预其中,并成为李攀龙攻击吴国伦的左右手……在李吴之争中,李攀龙、宗臣等人指责‘明卿(吴国伦)亡赖’。”这就是说:①发生在李攀龙等人“黜(谢)榛而进武昌吴国伦”之后的这场论争,曾持续了较长的时间;②这场论争的初期,王世贞、宗臣曾站在李攀龙一边,攻击吴国伦;③李攀龙、
谢榛的诗歌继承与创新观散点透视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拙文所要透视的是谢榛提倡的“又添一家”、“点化之妙”、“临字之法”等等。这些散点,实质上都关涉到文艺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囿于谢榛曾是明“后七子”重要成员之一的成见,而其《诗家直说》偏偏又有不少条目大谈“点化之妙”,甚至提倡“临字之法”等等,因而后人时而轻率地目之为“复古”、“拟古”。这是有失于公道的。
谢榛诗作考述
作者:李庆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谢榛(1499——1579),字茂秦,号四溟,又号脱屣老人。山东临清人。布衣。明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和大部分“官文合一”的古代作家不同,他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地地道道的专业诗人。他“惟诗是乐”,从正德甲戌(1514年)十六岁(虚岁)跟乡丈苏东皋学诗,至八十一岁(虚岁)在大名为人赋寿诗投笔而逝,驰骋诗坛六十余年,写下了大量诗歌。虽然他晚年曾一再叹惋“诗草经年只半存”,但仍有二千五百余首诗流传下来,兹就其成集和散载于诸书情况,考述如下:
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会意义
作者:牛建强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明代山人之定义山人称号在明朝以前即已有之,一般是指脱红尘、处青山的隐逸之士,即高士的代称,含有称扬之意.明朝的"山人"虽有山人之名,但内容和行为与其前辈比拟已大相违谬了:生活的场景不是在尘世之外,相反却在红尘...
读《谢榛研究》
作者:赵伯陶 日期: 199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读《谢榛研究》赵伯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明后七子之一的谢榛或许远不如横亘于其前的陶渊明、刘勰.李白.杜哺.韩愈、苏轼、严羽、王实甫等人那样声名赫赫,也没有他的同时代人如汤显祖等人那样高的知名度,更不像其后涌出的蒲松龄、曹雪芹等人那样有被后人广泛...
上页 1 2 3 ... 11 12 13 ... 21 22 2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