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略论后七子派后期诗歌运动
作者:李圣华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万历初期 ,后七子派规模急剧膨胀 ,呈现短期中兴 ,发生界内新变。王世贞晚年学道逃禅 ,疏冷笔砚 ,推崇诗歌“性灵”。新安诗群、末五子构成派中两大新人群体 ,新安诗群之兴与徽州“商而士”世风和汪道昆的推毂关联尤为密切 ;末五子的屠隆、赵用贤追求“性灵”文学 ,其“自适己性”、“师心独运”诗观可称公安派诗论的同声前奏 ,李维桢、胡应麟虽擅长论诗 ,但保守色彩较重。后七子派随着王世贞、汪道昆的谢世走向衰落 ,复古中坚李维桢无法挽回诗歌复古运动的颓局
王世贞与王锡爵关系研究
作者:汪琼珍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王世贞和王锡爵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世贞以文名,锡爵以政显,且二人关系甚密,互有影响,颇值得系统研究。本文将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参照关系交游类文章的研究思路及资料索引,整理王世贞和王锡爵交流的文学诗文资料和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二人的关系,分析二人关系密切的原因和影响。隆庆元年,皇帝大赦天下,王世贞父亲王忬得以平反,自此王世贞和王锡爵往来逐渐密切。王世贞和王锡爵之间主要有三种关系类型,分别是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多种关系让二人无话不谈,胜似兄弟。二人关系如此密切,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王世贞和王锡爵有着相似的性格品行、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昙阳子事件,使得二人有了更多精神上的交流。二人的密切交往必然会给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政治上,王世贞与王锡爵组成了无形的政治联盟,与张居正同党对抗;王世贞还通过王锡爵,在恳求万历帝早日建储一事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文学创作上,王世贞因王锡爵而结缘昙阳子,使其文学创作以恬淡为宗;因王锡爵完成替父“赠官锡谥”的心愿,并得以履任闲职,因此获得比较闲适安详的晚年,使其文学创作更多着墨于生活小情趣。
明末布衣的济世与逍遥——以唐时升与太仓二王的交游和诗学为中心
作者:刘霞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受心学思潮的影响,明中晚期一些落榜的儒生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放弃科举,选择自适从容的生活方式。他们渐渐构建出经世出世的平衡,遵循他们认为适宜社会发展的学术思想,在反思中完成观念上的融通和超越,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生命记号,思想和情感通过著作获得了比功名更永恒的价值。唐时升是明末布衣中杰出的一位,是将济世与逍遥统一为圆融应世的典范。因在嘉定四先生中年长之故,他率众传承嘉定古学,通过与邻邑太仓王锡爵父子和王世贞父子的交游,宣传以归有光为源的嘉定文派观点,主张独出机杼、厌薄陈腐的文学思想。在论经史和探讨古今兴亡之余,他以诗文逍遥,尤以和陶诗与咏物诗为释怀苦痛及抵御俗尚的精神屏障。
以“剂”为美与南北文化交融:论王世贞晚期诗学思想的转变及意义
作者:万志海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王世贞诗学思想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南北文化走向融合、南北诗风相互渗透的明代文化格局中,前期王世贞追随李攀龙,张扬盛唐及汉魏的诗风,欲借此来重振其心目中萎靡不振的明代诗风。中年后,王世贞认真开始反思早期片面标举北方诗风的偏颇。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扩大,他后期大力倡导以"剂"为美,强调对南北诗风应在各取所长、各去所短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融相济、相辅相成。在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启、且已悄然加速的明代,这种诗学理论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在世界范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王世贞后期以"剂"为美的诗学思想,其意义不应低估。
王世贞创作实践与文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分期问题新议
作者:周颖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关于王世贞文学生涯分期的问题,学界尚无定论。通过全面、深入、微观地考察王世贞创作实践与文学思想演进的整个过程,可形成对其文学生涯分期问题的正确认识。嘉靖二十七年冬与李攀龙定交之前,王世贞的创作实践是不自觉的,尚未形成独立的文学思想。与李攀龙定交后,王世贞开始树立明确的文学复古思想,追随李投身于复古运动。在此过程中,二人的思想分歧逐渐凸显,并在嘉靖三十八年得到公开承认。之后,王世贞在创作上渐趋丰富多元,文学思想也渐趋包容开放,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万历四年《弇州山人四部稿》的完成。从万历四年十月到万历十八年逝世,他的创作愈加灵活、臻于纯熟,文学思想也最终定型,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王世贞抚郧期间矛盾心理探析
作者:张彭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王世贞是明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与李攀龙等人并称“后七子”,在李攀龙逝世后,更是成为了文坛领袖。他曾经领导了文学复古运动,复古的本质就是要用文章表明其政治主张,他的文学创作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关联。万历二年,王世贞督抚郧阳,其间写过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王世贞抚郧期间在济世治国和归隐致仕两个人生追求中痛苦挣扎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也正是王世贞晚年人生观和文学观转变的导火线。
上页 1 2 3 4 5 6 ... 21 22 2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