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结构的转换——唐代小说与后世戏曲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
作者:程国赋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唐代小说以其独特的情节结构、高超的艺术成就引起元、明、清戏曲作家的重视 ,它在后世戏曲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改编之作。就结构艺术而言 ,唐代小说与后世相关戏曲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 ,即 :线状结构的不同、“戏眼”的设置、“贵剪裁”与“密针线”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小说在元、明、清戏曲中的改编现象
法律 至情 结构:沈璟、汤显祖、李渔填词观及其对传奇文体本色的定位研究
作者:王铭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填词”并非仅限于今人所界定的“词学术语”,它源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从而也成为元明清文人杂剧、传奇创作的称谓。将戏曲创作称之为“填词”,并非仅是术语的沿袭或借用,而是评价标准的传承。它表明了文人进行杂剧、传奇创作时,在有所创新之时,对旧标准仍有所坚持。分析明清文人“填词”观念的差异和转换,可为认识传奇艺术特征提供一个可行的角度。 在明清众多文人“填词”观念中,沈璟、汤显祖和李渔三人的主张具有代表性。沈璟重视“法律”,主张“名为乐府,须叫合律依腔”,“用律诗句法须审详”,“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倘不谐律吕也难褒奖”,他坚持传奇的音乐性和演出性的立场极为坚定。“法律”说,来自于文学与音乐结合时对音乐性的关注,来自于对传奇艺术演出特征的尊重,来自于对传奇发展前途的担忧。“法律”说不仅历史依据源远,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它批评了传奇发展中忽视音律规范的不良现象,从而使传奇正常发展得到理论上的保障。讲究音律,显然是传奇艺术的特征之一。 汤显祖提出传奇应该表达“至情”,看重“自然灵气”,主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文学的生命力呈现。《牡丹亭》即是“至情”...
元杂剧之计谋剧研究
作者:袁晓峰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计谋剧,是指将计谋的实施作为剧情的一个有机的部分的作品,在元杂剧计谋剧中,“计谋”经常只是作为描述的对象事实,也不一定是剧作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本文所论述的“计谋剧”涵括了元杂剧中有“计谋实施”的各类作品。 人是实施计谋活动的主轴,如果要探讨计谋剧的话,那就应该从人出发。第二部分主要就是通过透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试着讨论人实施计谋的动机,将实施计谋的原由、方式、主体做一番讨论,从而了解整个实施计谋活动的特点并加以讨论,以期望能对元杂剧中的计谋剧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戏剧结构的理念,将实施的计谋回归到剧本当中,试着寻找计谋在计谋剧的戏剧结构之中有哪些影响与效果,如:悬念、冲突的形成与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深化等。 文学作品的创造必定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因此最后将元杂剧中的计谋剧回归到元代社会文化之中,来探讨元杂剧作家笔下的计谋剧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与思想等层面有何反映与意义。
马里沃戏剧的任务关系结构
作者:曹胜超 日期: 200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论文旨在分析马里沃戏剧中人物关系的结构。论文首先着重分析马里沃戏剧中的几个基本的人物关系,即主仆关系、男女关系、情敌关系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然后,论文又把这些关系放在更大的范畴内进行考察。通过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的运用,论文建立了马里沃戏剧的叙事功能结构,分析了上述各种人物关系如何结合而成为戏剧的总体结构。在对马里沃戏剧的综合、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论文归纳出了该戏剧的以主仆和男女两种关系为基础的人物关系基本模式,即“男女主仆四人模式”和“男女两对平等人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马里沃戏剧基本结构中的人物关系。此外,在结论部分,通过考察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剧作家本人思想之间的联系,论文对在形式的和谐背后隐藏着的作家的社会思想观念做出了初步的阐释。
包公戏研究
作者:陈涛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北宋官员包拯(999—1062),因其正直廉洁,执法严峻,在长期流传中,逐渐成为清官典型,几乎家喻户晓。而且登上了戏曲舞台,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直到近代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一直盛演不衰,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庶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戏”。以剧中人物作为某种戏曲的统称,这在我国“曲山词海”的戏曲史上,能有几何?“包公戏”为何具有如此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丰厚思想蕴含、不朽艺术价值和深刻现实意义?理所当然地早就引起了学界注意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出现了不少分歧意见。笔者之所以不揣浅陋,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法律学等多方面全方位深入系统研究包公戏,就是力图真正把握其思想蕴含和艺术魅力,作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借鉴。本文主要以元明清杂剧、传奇及近代京剧中的包公戏为研究对象。具体分为九章:第一章,包拯之前的清官。阐释“清官”的含义,分析清官产生的原因,总结包拯之前清官的特点。因为包公的出现也是历史连续性的必然结果。第二章,包拯其人。概述包拯生平特点。因为这是研究包公戏的历史根据。第三章,“包公戏”剧目考。对元代以来绝大多数包公戏进行考证。界定了包公戏的研...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研究
作者:刘建欣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文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为中心,对其形式体制、角色表演和题材结构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以期通过这三部作品的研究,看到早期南戏对其它艺术形式、表演体制和创作手法的借鉴与发展,力图把“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价值全面地展现出来。从形式体制上来说,“戏文三种”汲取了诸如诸宫调、唱赚、宋杂剧、里巷歌谣、词、大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这使作为早期南戏的“戏文三种”在体例上显现出比较成熟的状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南戏体制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形式提供了范本。从角色表演上来说,“戏文三种”中生、旦、净、末、丑、外、贴这七大角色已经出现,虽存在分工不细的问题,但已初步形成了戏曲的“行当”。由于当时的社会及经济原因,南戏出现了一角多扮、打诨插科过多、道具简单等现象,但都随着戏曲的进一步发展而明显改善或消失。对“戏文三种”角色表演上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了戏曲的角色行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从题材与结构方面,大多早期南戏是根据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作品改编而来,并且以“戏文三种”为代表的“中举加婚变”题材、“追求婚恋自由”题材及“公案剧”题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这除了戏曲本身的特点以外,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另外,“戏文三种”作为早期南戏,已经具备了后世戏剧创作的基本结构模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