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新时期高拱改革研究综述
作者:李冰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高拱,曾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他在任期间,针对社会时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韦庆远先生所讲的"嘉隆万大改革",第一次将高拱称之为"改革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高拱其人以及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果我们将高拱改革的学术研究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嘉隆万三朝之交的历史大背景,也有利于确定高拱改革在"嘉隆万大改革"中所处的前承张璁后启张居正的重要作用.
高拱哲学研究综述
作者:岳天雷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学术界对高拱哲学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已有60余年。据统计,共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硕士论文1篇。在高拱哲学内容、哲学特质、精神品格以及与阳明心学和道家哲学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薄弱之处,需要加强。
新时期何景明研究综述
作者:韩大强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景明是河南信阳人,明代文坛前七子领袖人物之一,与李梦阳共同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对当时及后世诗坛产生较大影响。关于何景明的研究肇始于明代李开元,明末至近代较为兴盛,20世纪初较冷寂,新中国成立之后,学界有所关注,且有慢慢扩大之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有关何景明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总体观之,新时期对何景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平事迹与著述论考,主要涉及生平事迹、创作情况、交游、遗迹、著述版本、逸文等方面,其中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阳海青的《何景明著述版刻述略》等文影响较大。二是关于“李、何之争”的讨论,“李、何之争”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李、何之争既关系到对二人的评价问题,又牵涉如何认识“前七子”这个文学流派的问题,对李、何之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争的时间与论争的焦点。傅瑛的《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时间初探》,郭平安、高益荣的《论明代前七子李何之争》等文受学界重视。三是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任访秋的《何景明简论》、刘国盈的《论何景明的文艺思想》等文较为系统、全面、深刻。四是对复古理论的评价,李、何文学主张与论争的一个焦点就是复古,在复古问题上他们有同有异。郭豫衡的《“前七子”的“复古”与何景明的文风》、金荣权的《何景明的复古理论与文学思想》等文具有代表性。五是综合研究,新时期以来,关于何景明研究视域越来越宽广和深入,有研究专著,有博硕论文,有李、何对比研究,有何景明纵横向比较研究等,其中姚学贤、金荣权的《何景明评传》、饶龙隼的《李何论衡》等著文质量较高。
2000年至2013年中国大陆徐渭音乐理论研究综述
作者:安琪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明代大家,其艺术成就颇为丰富,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搜集徐渭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近十余年的相关论文160余篇,并将其整理,分为社会背景研究、生平研究、杂剧研究、南戏研究、思想研究以及研究综述几个方面对徐渭的音乐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述。
新时期何景明研究综述
作者:韩大强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何景明是河南信阳人,明代文坛前七子领袖人物之一,与李梦阳共同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对当时及后世诗坛产生较大影响。关于何景明的研究肇始于明代李开元,明末至近代较为兴盛,20世纪初较冷寂,新中国成立之后,学界有所关注,且有慢慢扩大之势。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有关何景明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总体观之,新时期对何景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平事迹与著述论考,主要涉及生平事迹、创作情况、交游、遗迹、著述版本、逸文等方面,其中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阳海青的《何景明著述版刻述略》等文影响较大。二是关于“李、何之争”的讨论,“李、何之争”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李、何之争既关系到对二人的评价问题,又牵涉如何认识“前七子”这个文学流派的问题,对李、何之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争的时间与论争的焦点。傅瑛的《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时间初探》,郭平安、高益荣的《论明代前七子李何之争》等文受学界重视。三是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任访秋的《何景明简论》、刘国盈的《论何景明的文艺思想》等文较为系统、全面、深刻。四是对复古理论的评价,李、何文学主张与论争的一个焦点就是复古,在复古问题上他们有同有异。郭豫衡的《“前七子”的“复古”与何景明的文风》、金荣权的《何景明的复古理论与文学思想》等文具有代表性。五是综合研究,新时期以来,关于何景明研究视域越来越宽广和深入,有研究专著,有博硕论文,有李、何对比研究,有何景明纵横向比较研究等,其中姚学贤、金荣权的《何景明评传》、饶龙隼的《李何论衡》等著文质量较高。
明史暨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岳天雷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史暨高拱国际学术研讨会就高拱的经筵教育、民生思想、边疆治理、参与河南地方政治、与隆庆阁臣和"王大臣案"之关系、著作传记、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另外也研讨了明史中其他一些问题。本次会议有关高拱学术的研讨全面深刻,成果丰厚,但也有一些薄弱之处,尚待加强。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