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下场诗的对比研究——基于胡庚申的翻译选择适应论
作者:张楠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牡丹亭》作为中国戏剧典籍的经典代表之一,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戏剧向西方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其华丽浓艳的语言,扑朔迷离的情节,庞大恢弘的结构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个性解放的主题,受到读者以及译者的欢迎。全剧共55回,共出现69首集唐诗,其中以下场诗出现的集唐诗54首,是为满足戏曲创作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段。《牡丹亭》现有国内外英译本二十余种,其中白之及汪榕培的译作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的翻译特色。本文是对《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与分析。文章采用了描述及对比两种研究方法,并且进行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文章使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来译评《牡丹亭》两个译本中下场集唐诗的英译,主要包含以下三个评议标准:多维度适应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质量。多维度适应转换主要包括了语言维度的适应选择,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以及交际维度的适应选择。最终得出结论如下:在语言维上,汪榕培的翻译更加具有音韵美和形式美,而白之更注重字对字的翻译,因此损失了语句的连贯性以及音形美;在文化维上,白之采用了脚注的形式,从而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他存在一些误译。汪榕培省略了很多文化意象,采用了更加简洁的语言来传递文化内涵。在交际维上,宏观上说,两个译作的目的都是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微观来看,下场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下场诗的翻译不可与原文割裂开来,而白之在翻译下场诗时更关注词汇的语义而非诗句的连贯,因此在微观层面的表达,相较之下汪榕培更胜一筹。白之和汪榕培有着良好的中英文能力。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两位作者的翻译都有国家支持,两位译者郡守过良好的教育。虽然两位译者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他们的翻译对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通过对比分析,基于不同目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但都是成功的翻译。基于读者体验,汪译《牡丹亭》的整合适应度更高,行文流畅,富有音韵美。而若是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即使白之的翻译存在着一些失误,但它在英语国家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戏剧中国文化,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此篇研究同时论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明清传奇中集唐诗翻译的解释力度,以及译者中心和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的可行性,扩大了该论的效度,进一步肯定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指导地位。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