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开封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戏曲史价值探析
作者:张青飞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今开封市博物馆藏《重修明皇宫碑》一通,为民国五年(1916)重修开封朱仙镇明皇宫时立。其在戏神信仰、戏班及艺人史料三方面有着重要的戏曲史价值,从中不但可看出清末民初戏曲艺人对于戏神之信仰,而且还可证明豫剧在清末民初已是河南的主要剧种之一,且在相当广泛的地区流行。
开封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戏曲史价值探析
作者:张青飞 日期: 201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今开封市博物馆藏《重修明皇宫碑》一通,为民国五年(1916)重修开封朱仙镇明皇宫时立。其在戏神信仰、戏班及艺人史料三方面有着重要的戏曲史价值,从中不但可看出清末民初戏曲艺人对于戏神之信仰,而且还可证明豫剧在清末民初已是河南的主要剧种之一,且在相当广泛的地区流行。
提线木偶与戏曲表演
作者:焦锋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木偶戏品种很多,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有杖头、布袋和提线3种表现形式。各有其表演特色和风格。其中提线木偶以其全身露现舞台之长,为其他形式所不及。提线木偶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表演技巧较难掌握。清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的《咏傀儡》轶诗中云:“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衣冠也学诗文辈,面貌能惊市井人。得意哪知当局丑,旁观莫认戏场真。纵教四体能灵动,不籍提撕不屈伸。”您瞧,那“不藉提撕下屈伸”的泥塑木雕的小偶人,在艺人们的精心操作下,居然能达到“面貌能惊市井人”的强烈艺术效果。
清代戏曲抄本叙录
作者:朱恒夫 日期: 1997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有清一代,戏曲繁盛,戏班众多,演出剧目也极为丰富。考察其剧本来源,或为书坊印刻,或请文士编写,或为艺人自创。然前两种非演出之台本,与舞台要求不甚吻合,故又须经艺人加工成台本,方可演出。所以,所有的戏班演出的脚本,皆为抄本。然而岁月流逝,数百年间,随时间而湮没的台本不可计数,留存至今的仅为万分之一二而已。因其台本的内容是艺人反复揣摩、修改、创造,并在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认可的,故而,比起文士创作的案头剧或者书商随意删改后印刷的剧本,其研究的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所以,这些抄本是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
我怎样排演現代題材的戏曲
作者:沈传錕 日期: 195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以传统戏曲的表演方法表演現代生活,并不是从解放之后才开始,在数十年前,前輩艺术家們已在倣了。不过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有目的,很有系統,而且是表現旧社会的生活,问题沒有今日这样尖銳。当时这种自發的、点滴的、片断的实驗今天还应該加以好好的研究和重视。举例講,皮黄戏原有的袍带戏的程式,不适用于反映清代的生活;清代末叶,在前輩皮黄艺人的創造下,終于突破了一些旧的程式,而出現了一些新的旗装、紧服的程式。这种程式能够表現当时生活,并为群众所接受,实在有不少的成績。当时在艺术上还不够統一,有时明装的袍带程式,与清装的紧衣程式相混。在服装上,表演方法上、动作身段上、白口上,都存在一定缺点,但这也是艺术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这种戏到今天还存在,如《紅樓二尤》,仍有明清装束夹杂的情况。到了民国时代,京剧界又在时装戏的表演方法上作了一些試探。如京戏《槍毙閻瑞生》一剧中,林树森先生竟穿了西装革履上場,可是观众看了,也并不是很觉得讨厌的。在林先生演出时,并沒有完全脫离了袍带戏的传统,他是繼承了一部分,突破了一部分,又根据今人的形态創造了一部分。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