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清代戏曲家石琰戏曲创作研究
作者:杨晔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石琰(1698?——1774?)苏州吴县人,清代戏曲家,一生所著戏曲二十余部,今存五部,其剧作《两度梅》被誉为“《二度梅》最早的蓝本”。他身处花雅之争时期,故乡吴县在当时盛演昆曲。因此,他的剧作必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有着花雅融合的特征。《序》说其戏剧“远追若士,近掩笠翁”,然而历代文人对其戏曲却少有记载,所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存世文本的分析,挖掘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的原因,探寻石琰戏曲特色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特征。本文在梳理分析石琰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剧作所展现的花雅融合的历史特征及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将其剧作《锦香亭》、《两度梅》与李渔《风筝误》、汤显祖《牡丹亭》进行对比,以期判断张鹏“远追若士,近掩笠翁”的评价是否准确。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在知人论世研究方法的指导下,介绍石琰生平及其作品,分析石琰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初衷。第二章,从主题、人物、语言、角色、科介五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反思历史、直面现实、教化人心、宣扬忠孝的出发点;从其人物形象刻画、语言运用的鲜明特色,揭示其表现出的对贵族的批判和对百姓的赞扬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剧本中极其丰富、在古典戏曲中少有的科介做系统分类,以期引发读者对古代戏曲舞台表演研究兴趣。第三章,重点分析石琰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力求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活动范围入手,说明“女强男弱”现象的原因是因其家庭环境、戏曲历史沿革及经济发展的综合结果。第四章,将石琰剧作与《牡丹亭》、《风筝误》进行对比,来判断“远追若士,近掩笠翁”是否为虚誉。并得出石琰戏剧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与汤李二人存在的差距的结论:他的戏剧虽然关目紧凑、情节曲折,但思想深度不够、戏剧内容离奇怪诞、不贴合生活实际。
昆剧之衰及其原因
作者:臧卫东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昆剧之衰是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昆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近世戏曲史上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昆剧之衰是在“花雅之争”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它标志着古典戏曲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由文人阶段进入了艺人阶段,对后起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昆剧之衰有关的“进化退化说”尽管并不十分科学,但这一理论探讨很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戏曲艺术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昆剧之衰历史很漫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乾隆年间为衰落显现期;二、嘉道之际为衰落加速期;三、咸丰以后为走向没落期。总的看来,昆剧之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文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在昆剧大戏与昆剧折子戏之间、在南北不同的地域空间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戏剧消费主体之间昆剧在衰败的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二是在花雅消长中昆剧首先失去农村市场,而花部诸戏则对昆剧构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昆剧之衰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的,而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合力所致。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剧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之低落,不利于以“贵艺”著称的昆剧和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剧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剧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剧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剧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剧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模仿,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它的理解,逐渐失去以普通市民为主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守格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剧搬演又以文戏为主,词雅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剧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梆子戏的崛起与清代前中期剧坛变革
作者:陈志勇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引俗入雅”——雅、俗文化对流中的唐英戏曲创作
作者:胡婷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乾隆年间爆发的“花雅之争”是俗文化在戏曲领域的开端。唐英就是这一时期积极向“花部”学习的昆曲作家代表,他试图采用“引俗入雅”的方式改造昆曲。“引俗入雅”的戏曲创作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雅俗文化对流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英作品中的俗语运用,丑、净角比例增加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唐英在戏曲俗化过程中的贡献。
白先勇20年续传昆曲香火
作者:梁瑛 日期: 2005.12.26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白先勇20年续传昆曲香火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