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纪念馆展示设计中的传统美学--以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为例
作者:蓝法勤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在古建筑内设计现代展示,充分利用古建筑原有的空间布局,融合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实现陈列展示设计的艺术性与时代特征,使参观者在美的意境中接受展示信息,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以重新修缮的汤显祖纪念馆馆内的展示设计为例,探讨汤显祖美学思想与古建筑内展示设计的和谐融合。
云门突出一灯传——明末湛然圆澄禅师研究
作者:李广宇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湛然圆澄是明末佛教一位重要的禅师,全程见证并参与了明末佛教的复兴。圆澄撰写的《慨古录》一文,是其参与明末佛教复兴的纲领性著作。无论是圆澄对禅宗内部的改革还是对云门寺的重建,这些事件都能在《慨古录》中得到体现。相较于明朝中前期佛教的默默无闻,明末佛教确实经历了一次辉煌的过程。这其中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等僧人企图通过干预政治,在朝廷的支持和统筹下实现“自上而下”的佛教改革,但是稍后随着真可的罹难和德清的流放,这条道路宣告破产。与此相反,圆澄在总结已往的经验教训后,选择了通过亲力亲为、以个人魅力影响佛教的自下而上的复兴方法,这也是同时期其他僧人选择的道路。虽然方法大体相同,但圆澄的措施均打上了自己独特的烙印。这些烙印,随着云门系法脉的延续而不断传承下去,为后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手段。本论文在对圆澄的出身背景及身边的师友徒弟等基本情况有了一番明确的交代后,分别对圆澄的禅法思想及其特色、禅教思想、禅净意趣和“有为事业”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研究。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圆澄是一名正统的禅门祖师,其立足于曹洞宗禅法融合其他各宗禅法,主要目的在于重新振兴禅宗;另一方面,无论是讲教注经还是宣扬净土,其目的也在于纠正禅门内部的弊病;而大力参与“有为事业”,则体现出圆澄身为一名佛教大师的伟大心量。圆澄针对明末佛教中的弊端,采取多管齐下的方针,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浙东禅宗的兴盛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圆澄的当机努力,禅宗的兴盛又进一步促进了明末佛教的辉煌。
元杂剧家庭剧中多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宫慧欣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家庭剧,作为元杂剧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表现了元代家庭生活中的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家庭内、外部的矛盾,同时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多民族民俗文化。而这些隐藏于剧本中的多民族民俗文化,一方面促成了元杂剧家庭剧在剧情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元代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现实特征。因此,对于元杂剧家庭剧中多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层挖掘、分析、阐释也是对元代社会中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价值的关照。根据民俗学、文学、文献学、文化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本论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在绪论中,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元杂剧家庭剧中民俗文化研究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从而总结出元杂剧家庭剧的研究现状,并以此而对家庭剧剧目进行界定;在第二章里,先把元杂剧家庭剧中存在的民俗文化按照汉族、蒙古、女真和回回进行区分,其次以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概论》为理论基础,在每一类民族中再细化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个部分;第三章主要是以归纳出的元杂剧家庭剧中多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总结其特征;第四章从元代社会史实为参照,分析多民族民俗文化进入到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原因;第五章以北杂剧家庭剧与南戏家庭剧的对比研究为基础,从民俗伦理思想方面来探讨北杂剧家庭剧与南戏家庭剧的不同点及相同点;在结语中,总结了对于元杂剧家庭剧中多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意义以及其存在的重要社会价值。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渐趋流行的民俗学与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利用民俗学、文学、文献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元杂剧家庭剧主要以民俗学的视角进行阐释研究。以元杂剧家庭剧剧本为基础,挖掘其作品中在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所蕴含的多民族民俗文化,总结元杂剧家庭剧中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及进入到元杂剧家庭剧中的原因。并以比较研究的方式,对元杂剧家庭剧和南戏家庭剧中所反映的民间伦理思想进行归纳与总结,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纪念馆展示设计中的传统美学:以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为例
作者:蓝法勤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古建筑内设计现代展示,充分利用古建筑原有的空间布局,融合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实现陈列展示设计的艺术性与时代特征,使参观者在美的意境中接受展示信息,既保护了古建筑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章以2006年重新修缮的汤显祖纪念馆馆内的展示设计为例,探讨汤显祖美学思想与古建筑内展示设计的和谐融合。
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
作者:杨洁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芭蕾舞剧代表作之一,曾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的殊荣。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毛女》的价值似乎总淹没在强烈的政治色彩下,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视点——跨文化表演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探讨芭蕾舞剧《白毛女》及其创作者胡蓉蓉的教育创作理念对中国现代民族芭蕾舞剧创作和芭蕾教育的借鉴价值。 芭蕾舞剧《白毛女》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是一个跨文化表演的典范。六十年代中期,古典芭蕾的西洋贵族文化和中国的平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突,面临生存危机。胡蓉蓉以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及“文艺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指导,对西方古典芭蕾舞剧进行大胆革新,将其成功用于反映中国人民的当代生活,实现了西洋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对接。作为芭蕾民族化的初次尝试,舞剧从小型发展到大型,胡蓉蓉在牢牢把握芭蕾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着芭蕾民族化的深度与广度,在保证芭蕾语汇得到最大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多样化的民族舞蹈元素来弥补芭蕾塑造人物和发展剧情的不足。在表演形态上,舞剧以“塑造中国当代人民形象”为中心,融古典芭蕾、民间舞蹈、戏曲舞蹈和话剧表演的精华为一体,同时借助中...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