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心”与“声”的解读:从李贽等四位士人论乐看晚明音乐美学观念中的主体性特征
作者:王维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政治制度却愈发腐朽僵化,城市中弥漫着奢靡享乐之风,人们纷纷慕奇好异,追浮逐虚。如此种种导致了整个晚明社会在经济结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混乱但又充满活力的年代里,作为知识精英的晚明士人们开始了对于传统思想、社会现实以及生命本身的深刻反思。他们的思想当中都有着一个共通特点,那就是视域的改变,即由过去对于“外王”的关注转向了“内圣”的修炼,由原来对于“理”的外部探寻转向了对于“心”的深度挖掘,归结起来就是由外到内,将人的主体意识视为生命存在的根本。这种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注,除了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主流学说——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及儒释道三教合流倾向的启发。本文选取了李贽、袁宏道、汤显祖、黄道周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在于他们四人对于主体之“心”的不同解读囊括了王学之“心”所具有的全部内涵。同时,由于四位士人都有着参禅学老的经历,因此他们对“心”的阐释当中又融入了佛道的思想在里面,以上这些理论使得他们对于“心”“声”问题的论述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另外,他们还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声”)化解了王学之“心”所存在的理论问题,这也让晚明的音乐美学理论承担了一份新的责任,即当士人的精神活动在哲学领域中得不到施展的话,也可以在音乐美学领域里得到某种落实。因此,本文认为这四位士人对于心声问题的解读,体现了晚明士人对于主体之“心”的深度追寻与全面思考,而对“心”。的不同层面的解读也引发了晚明士人对不同领域的音乐艺术的重新认识,由此使得明末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理论格局。所以,本文认为选取这四位士人的乐论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意义,本文期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李贽的“心同吟同”;袁宏道的“真声”命题;汤显祖的“意趣神色”;黄道周的“声有哀乐”。他们都将“心”作为了理论的起点,但每个人对心的理解又不尽相同,李贽从“圣人之心”的视角去俯视人间;袁宏道是以俗人之心去平视大众;汤显祖是以士人之心去营造自我的空间。而黄道周在心声关系的解读中以一种理性分析的态度去纠正晚明士人流于空疏的学术风气。最后,我们对晚明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态势加以总结:纵向是“心”的深层挖掘,横向是“声”的领域拓展,两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吖心”的深化认识是“声”不断拓展的基础,而“声”的不断拓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人们对于“心”的深刻感悟。
"心"与"声"的解读
作者:王维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心"与"声"的解读
论汤显祖的文学观
作者:周启成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一五五○——一六一六年),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的诗文成就颇高,他创作的传奇《临川回梦》更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汤显祖对文学很有见地,诗文理论与戏剧理论都有独创之处,并与当时文坛上和剧坛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表现出突出的战斗精神。本文拟就汤显祖的文学观点作一些探索和评析,敬祈方家指正。
论汤显祖的灵性说
作者:饶龙隼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与笼罩明代文坛二百多年的复古思潮相颉颃,晚明文坛出现性灵文学思潮。李贽、汤显祖、徐渭为其前驱,公安三袁、江盈科、陶望龄等人为之鼓吹,堪代表一个时代。他们的文学主张,有着共同的向力,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面,如李贽拈出童心说,注重作家的最初一念之本心;袁宏道倡言性灵说,强调作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汤显
《汤显祖诗文集》徐笺补正
作者:马泰来 日期: 198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时人整理明人别集,成积较著者,有徐朔方先生笺校汤显祖集,和钱伯城先生笺校袁宏道集,皆有功读者。徐氏笺校汤集,曾于一九六二年及一九七三年刊行二次,与钱南扬先生校点的汤撰戏曲合称《汤显祖集》。一九八二年单独刊行,改名《汤显祖诗文集》,对旧笺校有所增订修正。惜其间仍有缺误,兹就平日读书所得,试为补正。页37,《同宣城沈二君典表背衚衙宿……》。徐笺:"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同授修撰。"万历五年殿试,沈懋学一甲第一名,张嗣修一甲第二名。明制,状元授修撰,
论汤显祖的文学观
作者:周启成 日期: 198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汤显祖的文学观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