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末《牡丹亭》评点改编本研究
作者:郑晓璇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汤显祖把他的文学思想运用於创作实践之中,在诗文与戏曲领域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其中尤以(牡丹亭)在当时和後世的影响最大。他在借鉴话本小说<杜丽娘记)之故事梗概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艺术构思,从表现人性、肯定真情的角度出发,采用独特的戏剧冲突和虚实结合的梦幻手法,塑造出更为丰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出更为深刻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场面...
《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
作者:张雪莉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论文以《牡丹亭》评点本、改编本、选本(台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过对臧懋循、茅暎、王思任、吴吴山三妇、冯梦龙等诸家评点本、改编本以及《月露音》、《词林逸响》、《万壑清音》、《怡春锦》、《缠头百练二集》、《玄雪谱》、《醉怡情》、《缀白裘》、《审音鉴古录》等明末清初出版的选本(台本)的研究,考察汤显祖《牡丹亭》在评点家、改编者、选家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传奇文学语言结构自身内部规范的制定、修正和完善,实现从案头走向场上的独特历程。 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牡丹亭》评改选本的研究概况,总结其贡献以及尚未申发之处,以此作为本文研究论述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基础,寻找较科学的研究切口和角度,对选题进行较深入的考察。同时概说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理论意义以及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考察重点,本论文尝试运用文本细读及文本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对选题展开研究,针对评点本、改编本、选本(台本)的不同文本语言特征,结合各家提供的文本依据作进一步阐释。 论文共三编,分别就《牡丹亭》评点本、改编本、选本(台本)进行分类论述。除改编本一编之外,其余两编均在章前分列绪论一篇,概述其已知诸家文本概况及特征。对于重点考察的...
知识女性的理性精神:也说《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作者:姚品文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汤显祖研究中不少学人注意到了明清时期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强烈反响,并进行了研究和积极评价,其中突出了《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还魂记》(以下简称三妇评本)。这是汤学领域新的开拓。《汤显祖研究通讯》2007年第1期发表了刘淑丽的文章(该文还论及《才子牡丹亭》),我深表赞同,在此略作补说。
汤显祖与戏曲导演学--一个戏曲导演的看法
作者:黄其道 日期: 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高宇同志的《我国导演学的拓荒人汤显祖》(载本刊1979年第2期)(以下简称“高”文)和詹慕陶同志的《关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和剧作腔调——与高宇同志商榷》(以下简称“詹”文),对于汤显祖的导演活动等问题,论点不同,针锋相对。笔者滥竽戏曲导演之列,对两文论述颇有所是非,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不揣浅陋,略抒管见。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具有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面世四百多年来,积累了丰厚的关于《牡丹亭》文本和舞台传播的史料,在现代传媒发展的今天,《牡丹亭》的传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都值得梳理和研究。 全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是有关《牡丹亭》的作者和文本以及时代环境的分析。作者是第一传播者。作者原始的传播意图有没有得到实现,哪些内容被发扬,哪些内容被忽略。都要从这个源头找起。《牡丹亭》与蓝本相比较,继承了原作对“慕色”的表现,进一步提升到“至情”的高度,并以尊重、同情的态度突出了女性在情色中的主体性。同时,与女性追求“情”的世界相呼应,增添了男性求“才”的世界,并增加了战争的副线。在艺术上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文辞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等。明代晚期,“心”学思潮兴盛,作品对“情”的宣扬,与大环境气候的相契应是促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章是对“《牡丹亭》的文本传播”之分析。印刷术的兴盛,为文艺作品的文本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媒介。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编者成为作品的第二传播者。《牡丹亭》的评点本包括文人和女性的评点本,分别进行比较论述,以见其不同的接受和传播着眼点。其中对“情”的分析女性更见细腻,对结构、语言等分析传播也有差异。修改本有文人和艺人修改之别,也反映了《牡丹亭》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面貌。 第三章是有关“《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之分析。《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和文本传播一样长流不息。不过,全本戏的演出不多,主要演折子戏。《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形式多姿多彩。有各种腔调、地方戏的移植和改编,今天更有了舞剧、话剧、歌剧等形式的渗透或演出。该章按时期先后分别分析了《牡丹亭》在明代、清代、近现代以来的演出,并分析了世纪之交国外的三台《牡丹亭》的演出传播。其中涉及到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对传统表现方式的冲击。 第四章为“影视《牡丹亭》——《牡丹亭》的大众传播”。传播媒介发达,电影电视及网络的发展,给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章分两节论说,第一节论《牡丹亭》的电影传播,第二节论《牡丹亭》的电视传播。《牡丹亭》与电影、电视的联姻,产生了电影戏曲《牡丹亭》、电视戏曲《牡丹亭》。其中有舞台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冲突,也有互相借鉴、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