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以《牡丹亭》的两个译本为例
作者:黄莹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理论强调的是要改变日常语言习惯化、自动化的状态,使人们对熟悉的东西感到新鲜、新奇和陌生。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原本是一个文学理论,但它逐渐受到译界的关注,并被一些学者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法,适当抛弃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很多译者注意到了原作者在原作中采用的陌生化手法,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保留到目的语文本中,以带给读者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新奇感。目前关于这种提倡将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再现于目的语文本中的论述和研究日趋丰富。陌生化手法在这一研究课题上的应用主要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被动地再现原文陌生化的表现手法。然而,从翻译文学的再创造性的角度看,文学翻译陌生化的运用不应该仅仅是译者被动再现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的简单问题,还应该是如何运用陌生化手法进行艺术再创造来传达出源语文本中的差异性特征的问题。换句话说,译者在保证翻译的忠实性和译作的整体性、和谐性的前提下,应力图达到选材、语言和修辞的新奇性,摆脱失去新鲜感和陌生感的陈词滥调,保存其中的陌生性和异国情调。异化这种翻译策略能够使译文达到陌生化效果,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文情并茂的不朽剧作,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牡丹亭》这样一部具有丰富中国文化色彩的古典文学名著,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是否在译文中保留这种异国情调以带给译语读者陌生感和新鲜感,国外译者和国内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倾向。本文以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对《牡丹亭》的白之和汪榕培的英文全译本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白之通过异化,有意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带给译语读者陌生感和新鲜感,延长其审美体验,他的译文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帮助读者感受到异国情调。汪榕培则将原文中对于译语读者而言充满异国情调的部分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的内容,他的译文明白晓畅,但未能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论王士祯的诗论与诗
作者:刘世南 日期: 199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诗论王士祯的神韵说,具有总结的性质。自南朝梁的钟嵘,到唐代的司空图,到宋代的严羽,再到明代的徐祯卿、李攀龙,形成一个超功利的诗歌美学传统,和儒家历来的教化说诗欧传统形成对峙局面,而王士祯的神韵说便是对这一诗歌美学传统的总结。 (一)标举盛唐兼取唐宋王士祯提倡神韵说,在诗歌传统的继承方面,是取精用宏,表现出其集大成姿态;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有所侧重的。首先,他是以唐诗为中心轴,其他各代的诗都围着这根主轴转,符合要求的才择取,否则舍弃。
论史诗剧的限制与陌生化效果
作者:邹元江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论史诗剧的限制与陌生化效果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