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及其对现当代民族声乐的启示:以郭兰英演唱艺术为例
作者:阳利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民族声乐作为中国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感,一定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够长足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声乐的出路,并不能一味地追求西方演唱理论和方法,而是要根植于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寻求民族声乐的文化本源,传承中华民族声乐的艺术精华。中国传统戏曲声乐研究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精髓,是我国声乐家和理论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的结果,是体现我国民族声乐风格最重要的元素,挖掘传统戏曲声乐理论中的精华,借鉴这些宝贵经验,才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最根本的发展之路。声乐本身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描述情、更表现情。具体地说,它是通过语言表达情感,通过行为动作展现情感。“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技巧疫情,”在我国传统戏曲声乐理论中,情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而当今,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重技轻情比较严重,在演唱技术上争比高低,甚至歌词都唱的不够清楚,更不深入钻研作品的风格韵味和情感表现。正因为没有体现自身的演唱情感,即使声音训练非常规范,但作品演绎出现却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效果。在我国传统戏曲演唱中,却是最忌讳“千人一样”,声乐演唱通过二度创作显得灵活自由。在演唱时讲究“字”的运用,运用“字正腔圆”的演唱法则,歌词语言字清意切;演唱时追求“无音不饰,无腔不圆”灵活的润腔技巧,体现语言的风格和韵味;运用舞台形体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作品情感。因此,从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中需求民族声乐的出路,不愧为明智之举。本文第一章主要梳理我国传统戏曲声乐研究发展及阐述传统声乐理论以情为中心的演唱原则以及传统戏曲声乐中的润腔技巧。第二、三章,以“情”为核心,从传统戏曲歌唱的子声技巧和气息、形体表演,探索传统声乐研究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内在联系,挖掘声乐二度创作的深度。第四章以郭兰英“戏转歌”的演唱家为例,探讨她在二度创作中将戏曲演唱艺术的精髓成功地转嫁于现代歌曲演唱,独具特色,证实民族声乐根植于传统戏曲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清代中国西南戏曲时空流变研究
作者:陈季君著 日期: 2017.0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代是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南戏曲也不例外,出现了“多腔并存”、“诸戏杂陈”的繁荣局面,在文学形式、舞台艺术、音乐唱腔诸方面颇具地域特色。清代西南地区戏曲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这与该区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貌有密切的关系,还与本区域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息息相关,更与这里经济发展既相对落后又不平衡的状况直接关联。有清一代,西南境内戏剧剧种丰富,层次齐备。有中国古典戏曲的流播,有民间流行的傩戏群和各路花灯戏,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侗戏、藏戏、布依戏等等。
民国以来戏曲《游龙戏凤》舞台演出情况之一瞥
作者:姜凌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游龙戏凤》是戏曲舞台上十分流行的经典折子剧目。从清乾隆年间风靡起,到民国以后经"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大批名伶之手,奠定了其在戏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解放后此戏被作为向新中国献礼的戏曲剧目录像之一,"文革"结束前又被列入那一批仅有的传统戏曲录制名单,由此使得《游龙戏凤》意义更为非凡。今日,此戏成为了各戏曲院校的常教剧目,并在重大戏曲赛事中频频出现。本文中,笔者所掌握有关民国后《游龙戏凤》戏曲史料或是山之一隅,但亦希望以对舞台演出之一瞥来勾勒其在戏曲历史舞台上的身影。
传统戏曲不妨沾些泥土味
作者:曹玲娟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明时,偶遇一江南古镇,镇中古戏台停用已久,青砖铺地、朱漆斑驳,细雨蒙蒙中锣鼓喧天已是前尘云烟。想起有朋友感慨,经济发展了,反而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土戏了。戏曲被移栽进了现代化的剧场,场面更美、环境更舒适,坐在台下的观众,也跟欣赏交响乐一般正襟危坐,没有茶水零嘴、没有唠嗑戏谑。不知何时开始,中国戏曲特有的泥土味儿,似乎淡了。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的中国戏曲,剧种流派种类繁多:粤剧、淮剧、川剧、秦腔、
邕城老院听戏曲
作者:陈卓凡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仙家寂静洞门闭,鹤伴孤云去复还。只有桃花留不住,跟随流水到人间。”坐在戏台下,手执一盏清茗,听皮黄声起伏有致的腔调在耳畔回响,陶醉在《长生乐》的戏文中不可自拔。这是邕剧,广西南宁独有的剧种。 邕剧是在桂剧、粤剧等外来戏曲文化的刺激以及本地风土民情、民间音乐、桂西南官话的熏陶下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又称“老戏”、“广戏”、“五六腔”等,至今已近200年历史。
四川戏曲碑文述考
作者:何光涛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四川戏曲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文物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探索戏曲艺术形态的历史成因。笔者近两年搜集了较为丰富的戏曲文物资料,如戏楼、雕塑、碑刻、戏画、舞台题记等。关于碑刻,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45通,实地考察并抄录了9通~①(尚未被各种文献公布过)。这些碑刻从材料上看,木刻有1通,其余全为石刻;从所属建筑物看,祠堂
上页 1 2 3 ... 4912 4913 4914 ... 4934 4935 493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