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论公安派三袁文艺思想之异同
作者:吴调公 日期: 1986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文艺启蒙曙光下的三支异军正是晚明时代,天崩地解的前夕,一边是反映了市民意识萌芽的、任性适情和市井俚俗的文艺思潮巍然崛起,一边是死而未僵的模古因袭的传统观念仍然保持其残余势力。提倡“清真”标准的正统,既讥弹公安派为“佻仄”,又攻讦竟陵派为“幽诡”。这分明是长期压在大石头下的野草刚刚迸绝出石缝中时的第一场遭遇战。思想戒律成了人们的惰性和束缚。在极大多数保持惰性、甘守故常的搢绅先生包围中,竟然出现“破人之执缚”的呼声,不
明诗论略
作者:袁行云 日期: 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封建君主制新政权,受到汉族士大夫的拥护。当时虽有倪瓒、王冕不就征,戴良、杨维桢未受职,丁野鹤以墓庐而终身,但众多的由元人仕的作家,却为明初的诗歌创造了繁荣的局面。明初开国便诏复衣冠如唐制,规定以经义帖括试天下,为了表
论明赋的社会批判精神──明赋主题研究二题
作者:毕万忱 日期: 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论它写什么、怎样写,也不论它是什么样式、形式,其内在意蕴都必然包含着作者的某种认识和评价,某种价值取向,这就是作品的主题。韦勒克说:“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但是,在一部成功的诗或小说中它们是被审美的这一原动力吸引在一起从而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的。”①可见,作品的主题,或称审美目的,就是融贯作品中的思想和态度。文学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是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但是,如果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歌颂和批判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两大主题,这是不难从文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印证的。赋体文学创作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特征。例如,“劝百讽一”的汉大赋、杜甫的《三大礼赋》、周邦彦的《汴都赋》等,其立意都在歌颂;扬雄《解嘲》、赵壹《刺世嫉邪赋》、潘岳《西征赋》、鲍照《芜城赋》、痰信《枯树赋》、《哀江南赋》、杜牧《阿房宫赋》。皮日休《桃花赋》等,其宗旨皆在讽刺批判。明赋承继赋体创作歌颂与批判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风貌。本
心学背景下的徐渭文学情感观研究
作者:马晓虹,张恩普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每一种文学思想的变革无不与哲学思潮的流播息息相关。明代阳明心学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徐渭文学情感观的形成,同时,徐渭特殊的经历和特立的人格又契合了阳明心学的品性,也使其文学情感观内涵丰厚,特质鲜明,表现在认为"诗本乎情",提倡情出"胸膈";以"真我"为指归,反对虚假之气;"贵本贱相",力倡通俗之作。
论徐渭小品的创作姿态
作者:李子良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小品在晚明小品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小品远出七子派,"上继唐宋派余绪,下开公安派先声"①。陆云龙编辑出版的《皇明十六家小品》将其推举为第一家。徐渭的思想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认为儒释二教统一于道教,入世而又游于世,具有不拘礼法的自由精神。他把这种思想的自由带入了小品创作,表现为自由的姿势和自娱的态度。
徐渭《四声猿》悲剧意识新论
作者:冷鑫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世俗社会与个性精神、具体时代与人类总体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四声猿》冲突的悲剧意识和中国悲剧意识的特质,也是《四声猿》“悲在戏外”和徐渭“畸”型人格的文化动因.《四声猿》体现出的是对传统戏曲“形式胜利”的超越,对悲剧单一结构的超越和对“大团圆”结局的超越.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