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两个英译本衔接手段补偿对比研究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33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李敬伟  

【关键词】 衔接手段  《牡丹亭》  补偿  翻译策略 

【期刊名】

【内容提要】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中饱涵大量诗化的语言以及存在许多衔接手段的省略,翻译中要想在译文中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传达对等的意义、风格和逻辑关系,必须要对中英语篇衔接手段了如指掌,对原文语言进行细致而准确的分析,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空缺进行翻译补偿,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绝对是很大的挑战。在翻译实践过程,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结构差异,不同语言的表层结构难以实现精确、完全转换。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则会造成翻译语言在语义、语用和逻辑连贯等层面损失。尤其是重意合的汉语在转换成重形合的英语过程中,因语篇衔接不当或不足,更加容易发生意义连贯损失。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基于原文在目标语中运用不同的衔接手段重建文章的连贯。本项研究以西里尔·白之和汪榕培的《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为例,以韩礼德篇章衔接和翻译补偿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笔者分别以汪榕培和白之的英译本电子稿《牡丹亭》建立了语料库,并使用MonoConcPro.2.2以及SPSS 16.0分别进行词频统计和卡方检验。本项研究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两个英译本在衔接手段方面的异同,旨在为典籍作品翻译时从篇章衔接方面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另外还可以更好检验原文与目的语是如何通过各种补偿手段、衔接手段实现语篇层面的衔接,使原文与译文在逻辑连贯层面达到功能对等。经过对两个译本详细的对比与分析,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牡丹亭》两个英译本基本上补偿了原语中所省略的衔接手段。由于两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以及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衔接手段使用总量上,白之的译本远远多于汪榕培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汪榕培易受汉语"意合"的影响,而白之易受英语"形合"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虽然两者都使用整合补偿策略如:增意补偿、转位补偿、信息补偿。而在分立补偿使用上,汪榕培更倾向于使用文本内注释,白之更倾向于使用文本外补偿的策略。在语言层面,当原语中句式结构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时,较之于汪榕培,白之更倾向于不补偿逻辑衔接词。在翻译策略上,汪榕培以意译为主,注重深层意思的表达,同时兼顾韵律、字数结构的对等,在形式和内容不能同时满足条件下,更注重深层意义。而白之更偏重于以直译为重,即表层意思的表达。

【年份】2016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