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意理论视角谈《牡丹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18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崔晓娟  

【关键词】 翻译过程  《牡丹亭》  释意理论  译者主体性 

【期刊名】

【内容提要】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其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方面,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全剧共五十五出,描绘了杜丽娘和爱人柳梦梅之间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歌颂恋爱自由的同时也抨击了明朝晚期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束缚。恍惚迷离的情节,随处可见的典故谚语乃至精炼华美的诗句,无不加剧了译者翻译《牡丹亭》时的难度。同时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译界的热门话题,而关于这一话题始终没有定论。因此,对《牡丹亭》英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代表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诞生于巴黎高翻学院的释意理论,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理论中,适用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是意义理论和翻译过程。释意学派认为,译者应该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努力传达源语作者意欲表达的交际意义。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重新表达。译者应该首先完全理解语篇挖掘出语篇中各种意义及其细微差异(理解),而后在抓住语言意义的同时忘记语言外壳(脱离语原语言外壳),最后用地道的目的语重新表达(重新表达)。本文拟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并试图证明释意理论提出的翻译过程有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实践的角度证明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践意义。本文认为考虑到中西方文化间存在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一味拘泥于语言形式,而应通过深度阐释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以获取源文本意义,进而可采用直译、意译或是两者结合(必要时也可以加注)的方法来重新表达原文的意思。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以释意理论所提出的意义理论和翻译过程,分析研究《牡丹亭》英译本,指出该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年份】2014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