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野下在《牡丹亭》

最后更新:2022.10.30来源: 暂无 点击数:24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原辉  

【关键词】 彼得?塞勒斯  《牡丹亭》  跨文化交流  陈士争  文化霸权 

【期刊名】

【内容提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之作,问世四百年来在国内的舞台上久演不衰。1998年,恰逢汤显祖诞辰400周年,中国和美国掀起了一股《牡丹亭》的排演热潮。其中,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于1998年执导的“后现代杂沓”版《牡丹亭》和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于1999年执导的“传奇”版《牡丹亭》,因其突出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引起了学者和媒体的共同关注。 首先,美国舞台上的两个《牡丹亭》都打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中心制原则,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图决定了演出的面貌和特点。彼得?塞勒斯从情色角度对《牡丹亭》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并综合运用了中西不同的戏剧表演形式,因此被称为“后现代杂沓”版《牡丹亭》。陈士争以忠实于原著为特点,并在舞台上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表演形式,因此被称为“传奇”版《牡丹亭》。由于两个美国《牡丹亭》与中国的传统演出大相径庭,观众对它们褒贬不一,因此中外学者展开了对传统与创新的大讨论。 其次,透过导演的文化身份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文化权力关系依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美国人以能够最先上演全本《牡丹亭》而炫耀他们的文化胜利之姿,而华裔导演却在使用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折射出自我东方化的倾向。可见,东西方跨文化交流还面临着很多障碍,其中亟待解决的依然是殖民时代所遗留的各种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士争与上海昆剧团合作失败之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艺术自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海外汉学家由此展开了对文化所有权的探讨。“谁有权力拥有文化”,也许是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时代所遭遇的一个难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文化所有权的争夺并不是盲目的民族主义冲动,全球化不等于取消异质文化间的差异,也不是取消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它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异彩纷呈,是文化的多元化,这也为我们争取文化所有权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本文力求从合适的理论角度,来考察美国舞台上的《牡丹亭》所折射出的文化权利关系,并通过对美国《牡丹亭》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来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该如何积极寻求自己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合理地位,并有效展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年份】2008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