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研究

最后更新:2022.11.09来源: 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点击数:42

【类型】图书

【作者】 刘红娟  

【关键词】 秦腔  现状  西秦戏  海陆丰  源流  西秦腔 

【书名】西秦戏研究

【内容提要】 本论文将西秦戏放在戏曲发展与戏曲研究的大背景下,对西秦戏的源流、声腔、剧本、班社、保护等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交代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的方法和对论文一些问题的说明。第一章主要探讨西秦戏的源流。关于西秦腔与秦腔,提出西秦腔实际是早期的秦腔。秦腔产生之初,西秦腔与秦腔所指为同一种声腔。后来甘陕的秦腔进一步发展,有别于保留在外地的早期秦腔(西秦腔)形式。通过秦腔与西秦戏的乐器对比,和海陆丰先民的迁移情况、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部队所经过的路线和军中演戏的情况,得出结论:西秦戏源于明中叶以后产生的秦腔,即西秦腔,入粤的媒介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部队的余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西秦戏入粤路线和粤剧中梆子入粤的路线;同时阐明西秦戏误以为是汉二黄的原因。第二章讨论西秦戏的发展和现状。从海陆丰的先民迁移路线、宗教信仰、丰富的民间艺术等角度论述西秦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梳理了西秦戏清初以来的发展和现状。指出西秦戏到南方后的主要变化:一、受清中叶徽班的影响,主要以吹腔及吹腔剧目为主;二、受清末外江戏的影响,以皮黄声腔及皮黄剧目为主;三、受南派武功的影响,武戏采用南派武功。第三节结合西秦戏的现状,探讨西秦戏能够在广东盛行并根植于海陆丰的原因;认为造成西秦戏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明清官话的衰亡和普通话的推广。第三章讨论西秦戏的演出体制。第一节探讨西秦戏各声腔的组成。结合谱例,仔细考察西秦戏原有声腔正线腔各种唱腔板式的特点和规律。第二节探讨西秦戏的乐队和乐器的变化。将西秦戏和秦腔的主奏乐器相比较,为“西秦戏源于秦腔”提供有力的证据。第三节考察西秦戏的行当体制和表演上的一些特有程式。第四节梳理西秦戏的剧目情况,对西秦戏的重要剧目进行一一考释。对西秦戏的《刘锡训子》和台湾北管的《训子》两种剧本进行情节、声腔板式的详细对比,得出结论:西秦戏和台湾北管的福路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第四章考察西秦戏的班社。从班社的组织、班规、戏神崇拜、经济等方面全面考察。梳理了西秦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班社和重要的演员。论文余论部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别从政府部门、研究工作者、演艺团体三种立场对西秦戏的保护提出建议。

【年份】2008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