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中的自我寻找:贝克特戏剧的荒诞审美意识研究
【类型】图书
【作者】 杨宝海
【书名】彷徨中的自我寻找:贝克特戏剧的荒诞审美意识研究
【内容提要】 萨缪尔·贝克特是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随后在西方社会盛极一时的“荒诞派戏剧”流派中的代表性剧作家。本文首先讨论了贝克特生活的社会现实环境,以探讨他的哲学、美学和艺术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贝克特的前半生正是西方社会处于极度动荡的时代。社会现实对西方敏感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精神震撼,他们展开了对理性、对科学的批判,进而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批判。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是一个人遭受异化,宗教衰落后人们精神迷惘、道德滑坡,一个陷入了日趋严重的精神危机的社会。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作为哲学、美学和文学范畴的“荒诞”概念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诞生了加缪的荒诞哲学;加缪对“荒诞”概念作出了最经典的哲学阐释。贝克特的主要哲学思想即来源于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哲学,但他仅汲取了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消极面;同时他又受西方古老的虚无主义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贝克特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本文提出,贝克特对待基督教的态度是受了法国思想家、数学家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思想影响。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具有如下特点:在思维方式上贬低理性,推崇直觉主义的方式,重视隐喻的作用。这形成他独特的、反现实主义的、荒诞的艺术真实观。贝克特对“悲剧”、“喜剧”这两个传统美学范畴是既继承又超越的;他的剧作里,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被悖谬乖张地结合在了一起。丑与荒诞的结合也使贝克特的戏剧呈现出别样的风格。本文论述了贝克特的艺术虚无观。本文还论述了贝克特戏剧整体上的“间离化”审美效果以及与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间离化”效果之不同。本文还发掘和辨析了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中存在的几个悖论:要用艺术来表现艺术的虚无;解构语言,却使用碎片性语言编织出了一部部“完整”的作品,等等。本文讨论了贝克特审美意识决定下戏剧的重要主题:宇宙与人生的虚无、人精神上的无所皈依感、等待、死亡与终结。本文试对贝克特的荒诞戏剧艺术特点进行概括,着重探讨了贝克特戏剧在人物形象、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的特征,“反戏剧”和“纯戏剧”特征,以及象征、元戏剧、反讽等手法的运用。本文尝试借用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理论试图阐述贝克特荒诞审美意识的意义。贝克特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文化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审美意识和戏剧艺术在当时具有超前性,对今天的文学和戏剧艺术仍然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年份】2008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