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

最后更新:2022.11.09来源: 安徽大学 点击数:33

【类型】图书

【作者】 柳林  

【关键词】 调查  徽州目连戏  研究 

【书名】徽州目连戏调查及研究

【内容提要】 目连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戏曲剧种,被称为是中国戏曲的“戏祖”、“活化石”。古徽州是学界公认的目连戏发源地之一,目连戏的直接源头为明代徽州剧作家郑之珍所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目连戏甫一诞生,就在原徽州所属的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流传开来。本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三重证据法,即文献、文物、田野材料相互参证,从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对徽州目连戏展开深入研究。论文首先对徽州目连戏进行溯源。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人郑之珍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整合了明中叶以前历代目连故事的基础上,强化“忠孝节义”的儒家文化精神,此后,徽州各地的目连戏演出便蓬勃发展起来。其次,对徽州各地目连戏演出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到祁门县,有箬坑乡栗木村目连戏演出、箬坑乡马山村目连戏演出、历口镇历溪村的目连戏演出;歙县有长陔乡韶坑村目连戏演出、长标乡长标村目连戏演出;石台县有兰关乡大宇坑村的目连戏演出,大演乡剡溪村的目连戏演出。再次,在对徽州目连戏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徽州目连戏的表演形态做进一步研究。徽州目连戏的演出保存了宋杂剧遗风,《大佛游殿》是中国早期戏剧开场形式的遗存,熔百戏为一炉的“杂戏”特色,也清楚地表明其与宋杂剧的渊源关系。徽州目连戏演出准备、演出过程中的祭祀仪式等活动,还保留着的傩仪形式。在戏曲形式上,徽州目连戏有着半开放式的结构,它的唱腔富于古老性、可变性和丰富性。最后,对徽州目连戏与徽州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徽州目连戏与徽州文化相辅相成,徽州目连戏中的演出对徽州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徽州目连戏在演出当中也反映出许多的的徽州习俗。徽州目连戏与徽州人的宗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目连戏的使用是与宗族紧密相联的,演出目连戏不论是为了驱灾、避邪或是祈福,受益者都是整个家族。徽州目连戏是徽州文化传统精神的浓缩。徽州目连戏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是徽州文化中哲学思想——程朱理学或新安理学的缩影,通过戏曲这一徽州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理学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价值观。

【年份】2012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