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

最后更新:2022.05.20来源: 山东大学 点击数:63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张蓉  

【关键词】 朋党  内阁  司礼监  明代  首辅 

【期刊名】山东大学

【内容提要】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后,皇帝不仅是替天行命的国家元首,更成为事必躬亲的行政首脑。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永乐年间,内阁应运而生。起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处,并不直接参与军国大事。到仁宣时,内阁获得了“票拟”权,阁臣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天顺年间,李贤成为第一位内阁首辅,此后,内阁首辅制逐渐形成。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内阁首辅俨然以丞相自居,六部虽在名义上不受内阁领导,实际上也只能唯阁命是从。权之所在,争斗必汹。嘉、隆、万年间,内阁权重,而阁权系于首辅一身,故而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之争尤为激烈。世宗即位之初,“大礼议”即成为首辅之争的工具,张璁等人借机排斥异己,内阁首辅频繁更替。张璁去职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之间为争夺首辅之位,或拉拢言官弹劾对手,破坏皇帝的信任;或联合司礼监太监内外相维、排除异己。斗争的结果是,失败的一方往往下场极其悲惨。内阁势重以后,开始侵夺六部之权。六部不甘权力被夺,便以“祖制”为依据与内阁抗争,阁部之间的矛盾由此而生。起初,内阁只是依靠日积月累的权威对部权进行渗透,至高拱兼长吏部、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内阁控制六部,开始全面侵夺部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宋纁、孙鑨等人相继担任吏部尚书,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阁部矛盾日益激化。由于明代中后期帝王多怠于政事,原本由皇帝掌握的“批红”权渐渐由司礼监代为行使,内阁“票拟”多受司礼监“批红”的制约。对内阁“票拟”,司礼监经常留中不发。司礼监权重之后,还经常绕过内阁径自出“中旨”,阁臣对此多有不满,监阁之争亦日趋激烈和复杂。万历中后期至明亡,内阁权力开始从顶峰下滑,但内阁“票拟”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随着东林党与齐、楚、浙、宣、昆诸党的形成,双方展开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内阁之争遂融入党争,成为党争的集中表现。阁臣依托党派为自己谋权,党派借助阁臣攻击他党。魏忠贤专权以后,阉党得势,阁臣开始竞相攀附阉党,内阁遂成为阉党迫害东林人十的工具。内阁参与党争,加剧了明末党争的激烈程度。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对明廷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阁臣之间拉帮结派,收受贿赂,加剧了明王朝的政治腐败;陷入政治斗争涡旋中的内阁,对军国大事难以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朝政运作受到干扰,甚至直接影响辽东等地的战局,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年份】2011

【页码】

【期号】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