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清初咏剧词研究
作者:刘紫琰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咏剧词是以戏剧为表现对象而创作的词,通过对戏剧文本、戏剧演出、戏剧演员的题咏和评点,表达词人的戏剧审美观念与价值判断,是戏剧评论与词人创作的统一体。《全清词·顺康卷》是我国词学研究中重要的断代资料,全面呈现清初词人的创作情况与词坛风貌。其中收录了相当数量的咏剧词,构成了中国戏剧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清词与戏剧的互动状况,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本文拟在收集《全清词·顺康卷》咏剧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对清初咏剧词进行概念界定,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与意义,并对清初咏剧词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清初咏剧词进行整体考察。咏剧词是以戏剧为对象而创作的词,生于宋而兴于清,与清初戏剧演出的繁荣和戏剧理论的兴起密不可分,而咏剧诗的出现也为戏剧评点模式开启了新思路。清初咏剧词经历了起步、发展、繁盛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词作数量不同,题咏主题也有所差异,这与词人的创作意图密不可分。词人的身份和人生经历左右着他们的观剧取向,通过对157位咏剧词人的综合考察,我们得以对咏剧词的内容和创作背景有一个更宏观的把握。第二章论述清初咏剧词的史料价值与艺术特色。咏剧词受体裁限制,往往短小凝练,且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长久以来被戏剧研究领域所忽略。事实上,咏剧词涉及的一些戏剧演出模式、剧目及戏剧演员或不见诸现存戏剧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戏剧序跋、曲话和戏剧评论不同,咏剧词多反映词人观剧时的实时体验,展现出文人独特的观剧视角,内容不落窠臼,自成体系,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第三章为咏剧词专题研究,撷取清初咏剧词中较为特殊的两个部分进行解读。李雯《题二十则》是清初咏剧词中唯一的组词,它并非直接咏剧,而是对《西厢记》刊本中的插图进行题咏,借画咏剧,在完美还原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表现得精巧而不失艺术特色,甚为卓殊;“女剧”是中国戏剧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体语境下或有不同的意项,而实际内涵是指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或演出的戏。“女剧”见于史料记载,始见于晚明,而以清初和清末民初为较多。本节便以与“女剧”相关的词作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女剧”作一直观解释。附录部分收录了《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中的346首咏剧词,以备查阅,亦可作为戏剧资料的补充。
清前期咏剧诗研究
作者:黄洁颖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前期咏剧诗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将清前期咏剧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清诗发展史与戏剧发展史,深入分析清前期咏剧诗情感内蕴,揭示戏剧活动对清前期诗歌创作的影响,并对清前期咏剧诗做出客观评价。论文除绪论、结语和附录外,共分为四章。绪论,概括清前期咏剧诗研究现状,列出本文研究方法及意义所在。第一章,清前期咏剧诗概况。对清前期咏剧诗进行概念界定;结合诗坛、剧坛发展概况,审视清前期咏剧诗衍生的时代背景;立足于戏剧文学与戏剧舞台两个层面,对清前期咏剧诗作品进行分类与整理,梳理清前期咏剧诗的创作概况。第二章,清前期咏剧诗的题材内容。本章延伸前一章清前期咏剧诗的分类与整理,将清前期咏剧诗的题材内容分为评论剧作家、咏叹剧情内容、歌咏戏剧演员和描绘演剧场景四类,探讨这四类题材内容的诗作在产生时间、数量比例以及情感基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成因。第三章,清前期咏剧诗的诗人心态。结合诗人生平与时代背景,将清前期咏剧诗人分为遗逸诗人、贰臣诗人、承平诗人三类,分析解读这三类诗人的咏剧诗创作内容,揭示诗人在咏剧诗中所表露出的不同心态。第四章,清前期咏剧诗的戏剧观。结合清代戏剧理论概况,探讨清前期咏剧诗人在戏剧的源流、戏剧的功用以及戏剧的美学趣尚这三个问题上的探讨。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清遗民庄清逸与尚小云名剧《摩登伽女》新探
作者:周茜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遗民剧作家庄清逸与尚小云合作呈现于舞台的京剧《摩登伽女》,是尚小云演艺生涯的早期代表作、里程碑,曾经轰动四方。当时观众无不惊艳于其中的五光十色、异国情调,视其为表现"佛国情史"的时尚剧。然而,这部20世纪20年代的新编京戏,实际上是一部典型的佛教戏,内容、情节、人物都来自《楞严经》《摩登伽经》《摩邓女经》等佛学经典,其中蕴含着编剧者的深心苦意,既是众生平等的时代精神之反映,又有宣扬佛教、杜绝"贪嗔痴爱"、悟得人生虚幻的寓意。《摩登伽女》在题材、形式、服装、歌舞等方面的创新,是新旧、中外交融杂糅的结果。作为一出传统的佛教戏,它为繁荣中的民国京剧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在中国京剧史和尚小云个人演出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清传奇历史剧的选材与创作特点
作者:伏涤修 日期: 20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清传奇历史剧在题材选择和文史关系处理上具有如下特点:清传奇不少历史剧题材重大;清传奇历史剧中的明朝故事剧为数众多;清传奇历史剧中以曲述史补史、实录性强的剧作不少;清传奇中有些历史故事剧或历史情境剧寄寓了作者浓厚的曲史用心;清传奇许多历史剧采取颂忠斥奸的政治化书写历史方式。
从礼乐到演剧——以清前中期为对象的考察(1644-1799)
作者:刘薇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若要对清前中期的戏曲史中“花雅之争”的定式思维做出有力反驳,需要新的思考模式,本文即以礼乐视角来重新解读这段曲史。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系统中“曲”与礼乐文化传统间存在着深切的联系,而搬演之剧一旦与环境相连亦是礼乐中一环。故而以礼乐视角研究演剧是一种必然的路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乐制的研究为重新解读清前中期曲史的根本背景,与演剧相关的内廷乐署的考辨则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而演剧政策是本文最后落脚点。清前期乐制是极端复古,后又走向极端俗化的阶段,总体上是互相矛盾的时代。清初顺治朝至康熙早年乐制未脱明代范围,康熙朝后期以编纂《律吕正义》为主尝试突破明制,但复古姿态大于实际作用。故而雍正朝礼乐制作以严肃礼乐氛围为主。清高宗时乐制发生了新变化,乾隆帝以康熙十四律为依托全面展开制乐活动,但雅乐实际功能的薄弱使得乐制制作渐转向乐章,而当雅乐乐制的改革流于表面后,乐制的改革便指向俗乐,这极大了影响了清前中期演剧生存环境。此一时期与演剧相关的宫廷乐署格局发生了巨变,外朝乐衰落,内廷乐繁盛。内务府之掌仪司在清前中期的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起到了统筹内外朝雅俗乐的功能。而南府是掌仪司下处理演剧事务的重要机构。这说明自中唐以来确立的以教坊乐为中心官方乐系的失灵,新的演剧管理制度即将建立。官方演剧管理新制度的建立最终落实在政府对演剧政策的制定上。多尔衮时仅视演剧为娱乐活动,管理混乱,顺治亲政后才逐渐加强对演剧的管理。康熙朝在实行各种软硬兼施的收抚措施时,戏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得益于博学鸿儒科的征召,苏州织造局对江南曲坛的介入,使得官方对演剧有了初步把控。雍正朝的演剧政策则体现出过渡性与秩序管控性,更加明确与具象。乾隆朝的演剧政策经历前几朝转型后逐渐走向成熟,苏州老郎庙成为天下梨园典范,官方从礼乐角度确立了昆腔至高无上的国剧雅乐地位等,促使南曲的官方雅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可见清前中期之曲史根本上是晚明经魏良辅、张野塘雅化的昆腔进一步进入官方视野的过程,总以“花雅之争”的思维去研究清中前期戏曲史并不十分恰当。
清夏秉衡《秋水堂传奇》剧作研究
作者:刘家月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夏秉衡是清中叶的文人剧作家,着有诗文集《清绮轩初集》和戏曲集《秋水堂传奇》(《八宝箱》、《双翠园》和《诗中圣》),另辑有《清绮轩词选》。《秋水堂传奇》是典型的文人剧作,创作于“花雅之争”后期,表现出剧作者为救活“雅部”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是文人剧作奋力挣扎的缩影。但在现有戏曲研究中,夏秉衡的戏曲作品关注度不高,它们大多时候出现在戏曲目录丛书中,只余书名和简介,只有少数学者能就戏曲内容做简略分析。本文立足于夏秉衡的诗文及戏曲创作,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创作环境,对其作品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对具体作品内容的发掘,探究夏秉衡戏曲中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质及其形成原因。并通过与其他同题材戏曲的比较,准确发现其创作的不足之处,和《秋水堂传奇》在戏曲史上的定位。除简要介绍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的绪论部分,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夏秉衡的生平交游和文学创作,以及交游经历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以戏曲内容为重要研究对象,分析《秋水堂传奇》三部戏曲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既有对传奇女子、义士豪侠、忠臣良将的歌颂,也有对正确婚恋观的宣扬,还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和制度,意蕴深厚。第三部分对戏曲的艺术特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和悲剧艺术四个角度分析,且探究了艺术特质的形成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将同题材的戏曲进行比较,而显示出《秋水堂传奇》的不足之处和历史定位。
上页 1 2 ... 1458 1459 1460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