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乐到演剧——以清前中期为对象的考察(1644-1799)

最后更新:2022.11.03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点击数:18

【类型】图书

【作者】 刘薇  

【关键词】 内廷乐署  演剧政策  清前中期  乐制 

【书名】从礼乐到演剧——以清前中期为对象的考察(1644-1799)

【内容提要】 若要对清前中期的戏曲史中“花雅之争”的定式思维做出有力反驳,需要新的思考模式,本文即以礼乐视角来重新解读这段曲史。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系统中“曲”与礼乐文化传统间存在着深切的联系,而搬演之剧一旦与环境相连亦是礼乐中一环。故而以礼乐视角研究演剧是一种必然的路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乐制的研究为重新解读清前中期曲史的根本背景,与演剧相关的内廷乐署的考辨则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而演剧政策是本文最后落脚点。清前期乐制是极端复古,后又走向极端俗化的阶段,总体上是互相矛盾的时代。清初顺治朝至康熙早年乐制未脱明代范围,康熙朝后期以编纂《律吕正义》为主尝试突破明制,但复古姿态大于实际作用。故而雍正朝礼乐制作以严肃礼乐氛围为主。清高宗时乐制发生了新变化,乾隆帝以康熙十四律为依托全面展开制乐活动,但雅乐实际功能的薄弱使得乐制制作渐转向乐章,而当雅乐乐制的改革流于表面后,乐制的改革便指向俗乐,这极大了影响了清前中期演剧生存环境。此一时期与演剧相关的宫廷乐署格局发生了巨变,外朝乐衰落,内廷乐繁盛。内务府之掌仪司在清前中期的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际起到了统筹内外朝雅俗乐的功能。而南府是掌仪司下处理演剧事务的重要机构。这说明自中唐以来确立的以教坊乐为中心官方乐系的失灵,新的演剧管理制度即将建立。官方演剧管理新制度的建立最终落实在政府对演剧政策的制定上。多尔衮时仅视演剧为娱乐活动,管理混乱,顺治亲政后才逐渐加强对演剧的管理。康熙朝在实行各种软硬兼施的收抚措施时,戏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得益于博学鸿儒科的征召,苏州织造局对江南曲坛的介入,使得官方对演剧有了初步把控。雍正朝的演剧政策则体现出过渡性与秩序管控性,更加明确与具象。乾隆朝的演剧政策经历前几朝转型后逐渐走向成熟,苏州老郎庙成为天下梨园典范,官方从礼乐角度确立了昆腔至高无上的国剧雅乐地位等,促使南曲的官方雅化过程的最终完成。可见清前中期之曲史根本上是晚明经魏良辅、张野塘雅化的昆腔进一步进入官方视野的过程,总以“花雅之争”的思维去研究清中前期戏曲史并不十分恰当。

【年份】2018

【获取全文】 文献详情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