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代戏曲形态流变
作者:张维青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曲形态作为一种载体,反映着人们的时代观念。剧作家选择最佳的创作方式 ,表达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并求取达到现实的社会效应。明代戏曲承元杂剧余绪向明传奇转捩 是时代的趋势,在思想内容方面受时代精神濡染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出现 不同变化而追求某种完满。本文对明代戏曲作概要观照,对其形态流变作简要梳理,以期寻 求某种规律而反思艺术创作的真谛。
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作者:梁依霄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曹操是“三国”故事中颇受瞩目且争议性最大的人物之一,因其形象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而被史学界与文艺界广泛关注。一般认为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一个鲜明的“白脸奸臣”形象。然而,曹操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并非单纯的脸谱化,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本文以元明清时期34部涉及曹操形象的杂剧传奇作品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曹操形象的演变。本文第一章纵向梳理曹操形象的内涵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演变轨迹,具体为从反面典型到正反两极、从极端表现到复杂融合、从正反两极再到反面典型的演变过程,实现了最终向反面典型的回归。第二章横向分析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艺术表现,从科介、台词、服饰、脚色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为科介从刻板单一到形象多元,台词从通俗到文雅,服饰从单调到丰富与个性化,脚色从“末”到“净”、“丑”。第三章探讨了元明清杂剧传奇中曹操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文化内涵。演变原因从政治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剧作家创作心态与受众审美倾向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内涵为正蜀伪魏的正统观念、因果报应思想、儒家礼制与等级观念。本文通过对曹操形象在元明清杂剧传奇中的嬗变进行多维思考,希望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曹操以及曹操形象塑造提供一些启示。
明清杂剧“科举戏”述论
作者:张彦金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科举戏”不是文学史上的既有概念,而是本文对明清杂剧中以“科举”为题材的一批作品的定义。这些作品呈现出了特别的内容和创作风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论文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科举戏”进行概念界定,并对这一戏剧类型中的作品进行叙录。第二部分探讨“科举戏”出现的原因。明清科举弊端的日益严重,不仅使明清剧作家发现了科举题材,更使“科举戏”与生俱来具有关注现实的精神,以寄寓性创作为特点。第三部分对“科举戏”的几种重要故事类型进行分析。“哭庙”故事系列代表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斋后钟”系列是对科举社会世态炎凉的摹写,“清平调”故事的改编是剧作家补偿心理的突出反映,而“朱衣点头”的传说则集中代表了科场中的因果观念。第四部分探讨“科举戏”的批判锋芒。“科举戏”创作具有“发愤著书”的精神,大都是不平则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批判性质。剧作塑造了试官和科场无赖两种新的戏剧形象,揭露了明清科场中的黑暗、腐败;更描写了士子的平庸和精神变态,从根本上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否定。 “科举戏”将一个严肃的文人主题引入了戏曲,本身就是对戏曲文学的一种开拓。“科举戏”更充分发挥了戏曲的抒情特色,将笔锋探触到科举文人心灵的最深处,恣意淋漓地抒其情,泄其愤,为失意士子们写心立传。这是其他任何文学体裁都不曾做到的,是“科举戏”的独特贡献。
牡丹亭 插图足本
作者:(明)汤显祖著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牡丹亭 插图足本
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著 日期: 200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牡丹亭
国学枕边书 牡丹亭 西厢记 插图本 中
作者:(明)汤显祖,(元)王实甫著 日期: 2014.10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国学枕边书 牡丹亭 西厢记 插图本 中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