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秦腔历代故事戏脸谱
作者:高登云撰文绘图 日期: 2014.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书约14万字,收录脸谱1000余幅。本书命名《秦腔历代故事戏脸谱》,所收录剧目,凡上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殆无缺漏;每一剧目并有详细文字说明,不仅剧情本事,作者开蒙以来亲自扮演之角色,亲见、亲历之演出,秦腔著名班社、演员,演出场景,无不详备;脸谱勾绘,亦不仅限于花脸及丑角,凡戏中人物皆有描绘,琳琅满目,蔚为大观。秦腔脸谱秦腔脸谱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华戏曲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过去对于秦腔脸谱资料重视不足,其保存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如今秦腔已逐步走向衰落,秦腔脸谱的绘制者也硕果仅存,后继乏人。抢救并保存这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我社策划的“秦腔脸谱”系列是秦腔脸谱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意义深远。本书体系完整,大部分传统戏均有,填补了传统秦腔脸谱空白。与一般脸谱仅绘制净、丑角色,绘制重点主要为面部不同,书稿所收录每一场戏生旦净丑重要角色及舞台服饰均加以描绘,更大限度还原舞台演出的原貌。此外,其所绘制的每幅脸谱,均有剧目剧情简介,许多还附有作者当年亲历的演出情况,以及秦腔著名班社、演员相关情况的记录,很有史料价值。
从元杂剧《窦娥冤》到秦腔《窦娥冤》窦娥形象的嬗变
作者:毛蕊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之一,后被各种地方戏改编上演,经久不衰。1958年,马健翎先生将其改编为同名秦腔剧,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上演。马先生把元杂剧中的人物张驴儿父子改为母子,并且将窦娥冤魂向其父亲托梦寻求鸣冤昭雪,更改为窦父查访楚州三年大旱的原因进而查案得出真相,正是这些改变,使窦娥这一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节烈女子变为善良、孝顺的女子,其悲剧性和反抗性都有所弱化。
秦腔传统剧剧目研究
作者:寇涛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古典戏曲经历了杂剧、传奇的辉煌后,在明清之际迎来了地方戏百家争鸣的大潮,这一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的秦腔艺术迅速发展兴盛并成为清代地方戏花部的主力军。秦腔至今还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地方戏曲形式,它继承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优秀传统,在秦文化的熏陶下具有着自身的独特魅力。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数量庞大,这些剧作历史悠久,并且扎根于深厚的百姓生活土壤,再经过历代杰出演员的反复加工,使之具有了独特的秦地特色和艺术价值。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的《秦腔剧目初考》收编秦腔剧目达一千六百多个,本文以此书中收录的秦腔传统剧目为主要考查对象,试图从秦腔剧目出发,研究秦腔剧本形态及其剧目题材来源,并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些民间戏曲剧目所反映的民族精神进行观照,以期使秦腔研究更加完整全面,为地方剧种的抢救保护和改革发展提供文献资料和文学价值参照。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秦腔传统剧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正文分五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秦腔剧目总述。这部分首先简要地勾勒出了秦腔传统剧初期、发展、高峰和成熟这四个发展阶段,概述了秦腔剧目的现存情况、历代文献对秦腔剧目的记载和秦腔传统剧目的突出特点。第二部分:秦腔传统剧剧目分类。这部分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标准对繁多的秦腔传统剧目作了分类研究。根据不同剧目的题材内容、戏剧冲突、演出形式和突出角色为标准分类,对剧目做了较清晰的梳理。第三部分:秦腔传统剧目的素材来源。秦腔剧目中除秦腔艺人和剧作家的完全独立创作外,很大一部分剧目与历代史传、小说、杂剧、传奇、其他剧种、民间故事以及现实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部分:秦腔传统剧目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精神。这部分分别从秦腔剧目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忠义信念、封建女性不屈的抗争精神来论述秦腔传统剧目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精神。第五部分:简述优秀秦腔剧目的整理改编。在秦腔舞台上,流传至今的剧目多是经过精心整理改编的剧目,如:《铡美案》、《火焰驹》、《赵氏孤儿》、《窦娥冤》、《游西湖》等。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秦腔这种戏曲艺术形式的社会文化价值,并提出作为一种珍贵的地方戏曲样式,有保护、传承的重要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西秦戏研究
作者:刘红娟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本论文将西秦戏放在戏曲发展与戏曲研究的大背景下,对西秦戏的源流、声腔、剧本、班社、保护等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交代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的方法和对论文一些问题的说明。第一章主要探讨西秦戏的源流。关于西秦腔与秦腔,提出西秦腔实际是早期的秦腔。秦腔产生之初,西秦腔与秦腔所指为同一种声腔。后来甘陕的秦腔进一步发展,有别于保留在外地的早期秦腔(西秦腔)形式。通过秦腔与西秦戏的乐器对比,和海陆丰先民的迁移情况、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部队所经过的路线和军中演戏的情况,得出结论:西秦戏源于明中叶以后产生的秦腔,即西秦腔,入粤的媒介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部队的余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西秦戏入粤路线和粤剧中梆子入粤的路线;同时阐明西秦戏误以为是汉二黄的原因。第二章讨论西秦戏的发展和现状。从海陆丰的先民迁移路线、宗教信仰、丰富的民间艺术等角度论述西秦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梳理了西秦戏清初以来的发展和现状。指出西秦戏到南方后的主要变化:一、受清中叶徽班的影响,主要以吹腔及吹腔剧目为主;二、受清末外江戏的影响,以皮黄声腔及皮黄剧目为主;三、受南派武功的影响,武戏采用南派武功。第三节结合西秦戏的现状,探讨西秦戏能够在广东盛行并根植于海陆丰的原因;认为造成西秦戏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明清官话的衰亡和普通话的推广。第三章讨论西秦戏的演出体制。第一节探讨西秦戏各声腔的组成。结合谱例,仔细考察西秦戏原有声腔正线腔各种唱腔板式的特点和规律。第二节探讨西秦戏的乐队和乐器的变化。将西秦戏和秦腔的主奏乐器相比较,为“西秦戏源于秦腔”提供有力的证据。第三节考察西秦戏的行当体制和表演上的一些特有程式。第四节梳理西秦戏的剧目情况,对西秦戏的重要剧目进行一一考释。对西秦戏的《刘锡训子》和台湾北管的《训子》两种剧本进行情节、声腔板式的详细对比,得出结论:西秦戏和台湾北管的福路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第四章考察西秦戏的班社。从班社的组织、班规、戏神崇拜、经济等方面全面考察。梳理了西秦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班社和重要的演员。论文余论部分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别从政府部门、研究工作者、演艺团体三种立场对西秦戏的保护提出建议。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