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
作者:佟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越剧是继清传奇之后改编及演出《红楼梦》最多的剧种,从民国时期至今,越剧“红楼戏”约有三十种,其中1958年的一部《红楼梦》成为了戏曲改编这部名著的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越剧在改编《红楼梦》的实践中,于剧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史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意味浓厚的文化史意义。本论文研究按历史阶段划分章节,梳理剧目资料,分析《红楼梦》越剧改编在不同时期的叙事策略、文本结构、旨趣倾向、价值取舍及其折射出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建构。戏曲改编同样会涉及的其它方面如表演、导演、唱腔等,本论文不对其做艺术分析,但对于进入21世纪后舞台表演和影视呈现所承载的视觉文化内涵,本文在第四章的第三节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进行了简要阐述。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述评,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借鉴,同时评析其中的不足和疏漏,使自己的这次研究能够成为学术史的一点补充。第一章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越剧改编《红楼梦》始于战时上海的“沦陷”期,彼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越剧选择编演《红楼梦》具有某种旨趣上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编初步奠定了越剧“红楼戏”的基本叙事架构。第二章是1949年至1954年的改编研究,之所以将界限划在1954年,是因为在这一年的9月份发生了“红学”界的大事件,即“红学批判”运动,这次由毛泽东亲自发起的、文艺及知识界全部参与的运动影响了《红楼梦》的越剧改编旨趣和立场。从新中国成立到“红学批判”之前的这段时期,越剧“红楼戏”的创演非常活跃,其改编的价值立场和叙事结构相比于民国时期骤然而变,在反封建婚俗的历史语境下,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迎合了社会大改造时期的时代话语。第三章是1955年至1965年的改编研究,即“红学批判”到文革前,这段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呈现了高水准的艺术水平。苏青和徐进改编的两部戏相映成趣,各有特色,徐进的改编本已成为经典作品。该章节分析其剧本及舞台表演的叙事学建构、价值取向及对前人作品的承袭和超越。第四章是新时期以来至当代即1978年至2014年的改编研究。这段时期《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对经典版越剧《红楼梦》进行了不同意旨的重拍。这段时期电视电影媒介的介入对舞台表演的重构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该章节还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芗剧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之道
作者:赖闽苏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芗剧,其前身是上世纪20年代传入大陆的台湾歌仔戏,而台湾歌仔戏又是明末清初时,移居台湾的漳州、泉州一带的民众在原先漳州地区的锦歌和采茶戏的基础上,吸收了后来传入台湾的弋阳腔、白字戏、乱弹戏、四平戏以及京剧等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由于传回大陆的台湾歌仔戏主要的传布地域以漳州芗江为中心,所以被称为“芗剧”。可以说,芗剧与台湾的歌仔戏是同根同源,有着血缘关系而不同称呼的同一剧种。目前,芗剧(歌仔戏)流行于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作为福建众多地方传统戏曲中的一支,芗剧的发展历史,不过百年左右。在中国地方戏曲中,芗剧无疑是较为年轻的剧种。然而,在目前传统戏剧的发展普遍不景气的大前提之下,芗剧(歌仔戏)虽然在台湾等地颇受欢迎,在大陆却是一番明显的萧条景象,尽管闽南一带的民众仍会将芗剧用于朝会酬神的仪式,但除此而外,则鲜为人知。如果我们以同样仅有近百年历史的越剧来作一对照,越剧与芗剧同为南方地区的地方性传统戏曲,但它已然成长为仅次于京剧全国第二大传统剧种,并且仍旧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生命力。这与芗剧的落魄景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因此,本文试图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以越剧的成功经验为对照的前提之下,从芗剧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的特质以及芗剧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系统、深入地探讨当代芗剧的生存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芗剧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对芗剧在当下的复兴与发展的策略,即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剧种本身的艺术特征同时的市场化,略陈管见。
中国戏剧明天会更好
作者:团圆 日期: 2006.11.2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剧明天会更好
美的重生:越剧舞台上的莎剧改编研究
作者:陈也喆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国戏曲舞台上搬演莎士比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蔚然成风。迄今为止,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先后出现过15个剧种、12个莎剧在中国17个省市上演。而越剧是其中搬演莎剧最多的一个剧种。在越剧舞台上一共呈现了7部由莎剧改编的越剧,分别是《情天恨》和《天长地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孝女心》(即《李尔王》)、《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马龙将军》(即《麦克白》)。本文第一章概述了越剧舞台的莎剧改编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通过概述越剧改编莎剧的传统、分析莎剧与越剧在文本内容上的相似性,舞台风格上的相似性,以及莎剧与越剧在戏剧美学风格上的悲剧共性来论述越剧改编莎剧的可行性和现实性。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作品分析部分,第二章拟从莎剧越剧的经典作品——越剧《王子复仇记》为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改编后的戏剧文学、舞台呈现这两个方面来重点论述,第三章将越剧改编莎剧的其他6部作品简略梳理缕清。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全文的归纳与提升。第四章从前面两章越剧改编莎剧的作品分析入手从中归纳出越剧改编莎剧的共有的规律性,主要从改编的两种方法、结构改编、“名角制”的衍伸,行当的设置与突破、观众分流这几个维度论述。第五章对莎剧的越剧改编的意义及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