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明代无锡作家研究
作者:徐亚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以明代无锡县的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无锡县作家全面的考察研究,包括对作家生平、著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描绘出明代近三百年无锡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包括方志、明代诗文总集与地方诗文集等的搜寻,本文作者共发现明代有文集存世的作家六百多人。根据这些第一手资料,本文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著述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论文正文前先有“绪论”,主要介绍了“无锡的建置沿革”、“无锡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发展概况”、“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几个问题的说明”,并对明代无锡县作家加以历时的综述。从第二章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考察明代各个时期的无锡作家:第二章介绍明前期(洪武到宣德时期)的作家。建立明朝之初,朱元璋采取了宽松的文化政策,从而形成了明初文化繁盛的局面。这个时期无锡县较为重要的作家有浦源、王达、王绂、顾协、倪敬、倪峻等。第三章介绍明中叶前期(正统至弘治时期)的作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无锡作家的创作开始呈现出繁荣的趋势。当时知名的作家有邵宝、俞泰、俞晖、成始终、罗柔等,在这个时期,无锡秦氏家族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如秦旭、秦夔、秦镗等。第四章介绍明中叶后期(正德至隆庆时期)的作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无锡县的文学开始全面发展,知名作家有华察、施渐、浦瑾、浦应麒、顾可久、顾起纶等。第五章介绍明后期(万历至晚明时期)的作家。明后期许多作家远离政治,过着隐居的生活,无锡地区也出现众多的隐士作家,主要有安绍芳、叶之芳、王永积、邹迪光等。第六章介绍明后期无锡东林作家群。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顾杲、马世奇等爱国主义作家。
明代江西作家研究
作者:李精耕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江西文学,兴起于晋、唐,及宋而达鼎盛,元虽疲弱但余势犹存,故明初得以中兴。有明一代三百年,江西文学由盛转衰,复由衰转盛,再由盛转衰,几多沉浮,无论是“历时性”发展,还是“地域性”分布,都值得我们对其深入进行研究。 本文以明代江西作家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全面考察明代江西作家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重要作家的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研究,大致构画出明代江西文学的面貌,为系统、深入研究江西文学提供一些资料和参考,同时也为学界全面深入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以“求实”为前提,作者首先通过检索大量文献资料,对明代江西作家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并尽可能阅读以作家别集为主的原始资料,不仅本文正文之论述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文末所附的《正文中未叙及的明代江西作家小传》、《已阅读的江西作家诗文集叙录》既是本文作者考察研究的成果,也是正文论述的基础。 经查阅《列朝诗集》、《明诗综》、《江西诗征》、《明诗纪事》、《西江诗话》、《江西通志》及江西各地的地方志等文献得知,明代江西有诗文作家近1100人,其中有文集存世的作家186人,传世的文集200余种。作者对有文集的作家的诗文全部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述,并为其中的550个作家和169个集子分别撰写了《小传》和《叙录》。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从“历时性”发展的角度勾勒出明代江西诗文发展的脉络。具体表述如下: 明洪武前夕至建文朝,明代江西文学以刘崧开创的“江右诗派”为代表,与同时的其它四个诗派相比,因迎合时势需求而独领风骚。江右诗人温厚醇雅的人品与文品,既迎合了明初高压统治的需要,也造就了温雅醇正的诗风,为此后“台阁体”的到来作了铺垫与积累。在由元入明的作家中,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元末遗老,一类是明初诸家。前者如张昱、危素等,为江西文学揭幕;后者如刘崧、陈谟、吴伯宗等,为江西文学或开宗立派,或导夫先路,树立典范。他们共同成为明代江西文学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明永乐至成化朝,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作为盟主,“三杨”之首的杨士奇,继承江西先贤的文学传统,开创了平正典雅、雍容醇厚的诗文风气,影响明代文学达百年之久。在台阁体作家中,江西籍占大多数,故有人把明代台阁体看成是江西的文学流派。台阁体虽然有缺点,但不宜全盘否定。 明弘治至正德朝,江西文学呈现较明显的衰落之势。此时占主流的作家群主要有茶陵诗派和以复古为号召的“前七子”,其中很少或几乎看不见江西籍作家的身影。江西籍作家主要活跃于理学领域,他们以理学名家,且成就卓著,故江西素有“理学之邦”的美誉,而作为作家的他们却不能成为主流。 嘉靖至泰昌朝,江西文坛特别热闹。有诗文集传世的作家特别多(近50位),而且大多兼以理学名家。文学巨匠汤显祖的出现,为江西文坛再铸辉煌,故称此时为明代江西文学的中兴时期。汤显祖以他“情至”的文学理论和宏富的诗文创作实践,对明后期诗文的反复古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创作的以“临川四梦”为代表的传奇(即戏曲),代表了明代传奇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他在明代乃至整个古代戏曲史上的崇高地位。 天启、崇祯及明清之际,作家数量也不少,犹如夏夜的流星划过天空,虽然美丽但略嫌短暂。此时的古文成就较高,先有名噪一时的“临川四家”,后有承前启后的魏禧。诗歌成就不高。但一批殉国作家和遗民作家的涌现,给即将谢幕的江西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其高尚品格与浩然正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地域性”角度看,江西作家的分布与文学的盛衰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态势。明代江西有集子存世的诗文作家共186人,分布在十三个府的不同县。按府来分,吉安府59人,占总数的31.7%,居第一位;南昌府32人,占总数的17.296,居第二名;抚州府28人,占总数的15.1%,居第三名;饶州府与建昌府均为13人,占总数的7%,并列第四名;广信府12人,占总数的6.5%,居第六名;临江府与赣州府均为7人,占总数的3.8%,并列第七名;九江府6人,占总数的3.2%,居第九名;瑞州府4人,占总数的2.2%,居第十名;袁州府3人,占总数的1.6%,居第十一名;南安府与南康府均为1人,占总数的0.5%,并列第十二名,亦即倒数第一。虽然没有对明代江西诗文作家1061人的区域分布情况作数理分析,但由此可见一斑。 吉安、南昌、抚州三个府占据明代江西作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吉安府,是明代江西文学的重镇。明初“江右诗派”的开山祖刘崧与“台阁体”的盟主杨士奇,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没有他们,明代江西文学便会黯然失色。南昌,历来为省城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学成就处全省之前列,自然在情理之中。抚州,承先达乡贤之余烈,故文学能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汤显祖和“临川四家”中的艾南英,代表了明后期江西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把明代江西文学分为两段的话,那么,前期由吉安府作家占尽风流,后期则由抚州府(即临川)作家领军。前后交相辉映,共同演绎明代江西文学。 总之,本文既要注重时间(明代的不同时期诗文发展的流程),又要关注空间(江西区域的不同府县),同时还要以文献整理为基础,对作家的生平履历及著述作考辨,对作家文集的概貌及其版本情况作叙录。而试图通过对明代江西作家的全面梳理,展现不同阶段作家及诗文的发展流程,则是本文的主要目标。
明代军籍进士研究
作者:孙经纬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军籍进士统计人数共计6506人,总人数在明代所有户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民籍,其在明代进士总数中的比例为26.46%。明代军籍进士在不同时段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前后期少,中期多的特点。明代军籍进士在不同时期的数量以及在同时期进士总数中所占比例的特点呈正态分布曲线,这种分布曲线充分反映了明代军籍进士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特点,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军户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证实了社会地位低的人群比社会地位高的人群总体来说具有更加强烈的冲破现实、进入上层社会的欲望,而且会为了这一目标进入学校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以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走入仕途。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表现出与明代进士总体地理分布截然不同的特点。在所有省份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是北方的北直隶,而不是南方的省份。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两省,进士群体总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却很高。而整个辽东的进士群体中,户籍全部都为军籍,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也均为100%。所有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较低,中后期波浪式增高的特点。明代军籍进士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一甲进士和庶吉士入阁任官上。军籍进士阁臣任职后绝大多数都有出色的表现与卓越的贡献,较为杰出者如李东阳、万安、刘吉、岳正、刘珝、翟銮、梁储、毛纪、高拱、张居正、沈鲤、赵志皋、王家屏、叶向高、方从哲等。具体表现为:勤政恤民,政绩显著;公正执法;清正廉洁;为人谦和,刚正敢言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
作者:张蓉 日期: 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后,皇帝不仅是替天行命的国家元首,更成为事必躬亲的行政首脑。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永乐年间,内阁应运而生。起初,内阁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处,并不直接参与军国大事。到仁宣时,内阁获得了“票拟”权,阁臣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天顺年间,李贤成为第一位内阁首辅,此后,内阁首辅制逐渐形成。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内阁权力达到顶峰,内阁首辅俨然以丞相自居,六部虽在名义上不受内阁领导,实际上也只能唯阁命是从。权之所在,争斗必汹。嘉、隆、万年间,内阁权重,而阁权系于首辅一身,故而这一时期的内阁首辅之争尤为激烈。世宗即位之初,“大礼议”即成为首辅之争的工具,张璁等人借机排斥异己,内阁首辅频繁更替。张璁去职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之间为争夺首辅之位,或拉拢言官弹劾对手,破坏皇帝的信任;或联合司礼监太监内外相维、排除异己。斗争的结果是,失败的一方往往下场极其悲惨。内阁势重以后,开始侵夺六部之权。六部不甘权力被夺,便以“祖制”为依据与内阁抗争,阁部之间的矛盾由此而生。起初,内阁只是依靠日积月累的权威对部权进行渗透,至高拱兼长吏部、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内阁控制六部,开始全面侵夺部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宋纁、孙鑨等人相继担任吏部尚书,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阁部矛盾日益激化。由于明代中后期帝王多怠于政事,原本由皇帝掌握的“批红”权渐渐由司礼监代为行使,内阁“票拟”多受司礼监“批红”的制约。对内阁“票拟”,司礼监经常留中不发。司礼监权重之后,还经常绕过内阁径自出“中旨”,阁臣对此多有不满,监阁之争亦日趋激烈和复杂。万历中后期至明亡,内阁权力开始从顶峰下滑,但内阁“票拟”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随着东林党与齐、楚、浙、宣、昆诸党的形成,双方展开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内阁之争遂融入党争,成为党争的集中表现。阁臣依托党派为自己谋权,党派借助阁臣攻击他党。魏忠贤专权以后,阉党得势,阁臣开始竞相攀附阉党,内阁遂成为阉党迫害东林人十的工具。内阁参与党争,加剧了明末党争的激烈程度。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对明廷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阁臣之间拉帮结派,收受贿赂,加剧了明王朝的政治腐败;陷入政治斗争涡旋中的内阁,对军国大事难以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朝政运作受到干扰,甚至直接影响辽东等地的战局,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明中晚期吏治改革研究
作者:邹云鹏 日期: 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高拱、张居正变法是明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运动彻底改变了一个垂死帝国的命运。这场运动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变法者高拱张居正抓住了晚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推行新法,使国家面貌焕然一新。高拱任内阁首辅期间推动了官吏制度大刀阔斧的改革,及至神宗即位万历初年,张居正在高拱吏治改革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锐意更新,试图扭转明中期以来官场上贪下取,因循守旧、上下姑息、纲纪不正,追名逐利、官员殆政的局面。为此,他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宗旨的整改措施,建立了“考成法”,加强对官员考核和监督,澄清了万历初年的吏治环境,对缓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高拱张居正吏治改革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析变法者高拱与张居正的变法举措,分析变法影响与对当前吏治改革的启示。首先还原变法前的明中晚期社会,分析明中晚期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探索高拱、张居正变法的背景。其次深入细致的探讨在这一时期之所以能够以内阁为首发动吏治改革的原因。再次通过探讨明朝的制度设计,深入分析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改革运动中,分析内阁的运作路径。第四是探讨高拱、张居正在吏治改革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最后探讨人亡政息、人存政举的原因及对当今吏治改革的启示。
明代前后七子骚体文学研究
作者:李涛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有明一代,前后七子力倡诗文复古,从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开始,由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接续,历时八、九十年。前后七子文学创作中,在诗文复古理论的影响下创作的骚体诗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体式、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对这些创作进行梳理分析,对于理清骚体文学的整体的发展脉络,解读明代骚体文学与原初楚辞的关系,认识原初楚辞在明代的影响及流变,进而拓宽明代骚体文学乃至整个明代文学的研究范围必将有所裨益。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归纳分析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前后七子的骚体文学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文学源流的前后继承关系。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介绍前后七子骚体文学概况,将前后七子的所有骚体文学作品进行归类,主要分为骚体诗、骚体赋、拟作骚体、哀祭类骚体四类,阐明分类依据,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奠定基础。前后七子的骚体诗作品主要集中于其乐府或拟乐府之作,占骚体文学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骚体赋作品即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为其基本的句型且明确地用“赋”称名的作品,这些作品所占的比重也较大。拟作骚体即袭用楚辞体的形式,内容上主要是代屈原...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