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作者:朱熙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相关意象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深入研读剧作文本的基础上,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众多意象做分类比较,探讨其文学价值,并给出客观、准确的定位。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探讨本课题的理论意义,确定研究对象,梳理其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观点、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从“花园—森林”与“空庭荒野—荒原荒岛”两组意象着手,在比较中,探讨汤、莎剧作自然场景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第二章以“发钗—指环”与“镜”两组意象为切入点,探讨汤、莎剧作生活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第三章则以“鬼魂”与“梦”两组意象为立足点,比较分析汤、莎剧作精神意象的特征及其艺术功能之异同。结语部分探讨汤、莎戏剧意象的研究前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立足于汤显祖4部传奇与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文本,将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整体观照和具体考察相结合,以文本分析、平行研究、比较研究、文化阐释为主,辅之以历史学、文艺学、民俗学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意象做整体观照。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作者:孙海西 日期: 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
《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比较研究
作者:王梅珊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戏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瑰宝,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便受到各个时期读者的热捧,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国内广为流传的《牡丹亭》开始走出国门,不同版本的译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译著的出现,使得原著与译著互为助力,推动着彼此的发展,但仔细研读后便能发现《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从《牡丹亭》原著与英文译著间的差异、原著与英文译著产生差异的原因、原著与英文译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这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文章重点剖析了原著与英文译著间在言语风格、语意层面、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四方面的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对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由于《牡丹亭》的译著版本较多,本文选取了几本有代表性的《牡丹亭》英文译著与原著进行细致地比较研究,所选译著分别是汪榕培,张光前、白芝的英文全译本,严小平改译的小说版《牡丹亭》,滕建明改编,顾伟光、马洛甫翻译的小说版《牡丹亭》,通过对《牡丹亭》原著与以上五本译著全面而细致地比较研究,探析原著与英文译著间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后继戏剧典籍的改译、英译或其它作品的英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转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