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演变
作者:李昕欣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晚明至清初是传奇叙事结构发生演变的重要时期,本文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借鉴西方的“范式”理论,从创作和理论两个层面展开研究。 上编着眼于创作层面,通过对代表作家和作品的品读,概括传奇叙事结构在继承期呈现的继承和模拟的范式特点,在探索期所表现的探索和突破的百花齐放,以及在成熟期展现出的精致化和象征化的范式特点。致力于勾勒出作为叙事文学的传奇在叙事结构方面经历的“文学革命”的演进轮廓,探究演变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并为不同时期的传奇作家们在这一过程中殊途同归的努力划定坐标。 下编侧重于理论层面,首先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叙事结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从沈璨到李玉、李渔以及从汤显祖到洪舁、孔尚任两大范型的研究,探究两大范型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所体现的逻辑联系与发展趋势。同时对王骥德、吕天成、徐复祚、李渔等晚明至清初的代表曲论家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思考进行梳理,展现传奇叙事结构理论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晚明至清初传奇叙事结构的范式演变,是传奇这一文体中所包含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点得到认同和发展的过程,是体现中国古典戏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希望本文的探究和分析,能够有助于明清传奇发展史和戏曲理论史的全面认识。
元杂剧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
作者:李日星 日期: 200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禅学思维对徐渭《四声猿》叙事结构的影响
作者:刘柳君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徐渭将四部剧总名为《四声猿》,命名之举有其想法与理由。他熟知《金刚经》《楞严经》等禅学经典,其诗文集中"猿"意象有听经习禅悟法之意,禅学思维对其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四部剧的深层联系正是徐渭用禅学双遣否定法与中道观构建的叙事结构,即人物上场叙述当前状态,接着由换装扮演否定当前,最后又通过否定扮演走向中道结局。他以禅学否定法打破世俗固有眼光与思维,彰显人物"本色"这一真谛,但最后不停留于幻相,用中道的结局来表示"本色"是世俗的假名。此叙事结构表达破除诸相的禅机是《四声猿》命名之意,也可见禅学思维对文学作品叙事结构的影响。
元杂剧叙事结构研究
作者:谭臻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元杂剧作为一种叙事文学,它的叙事性不仅受舞台性、既定音乐体制的制约,更是作者独特生命体验的展现,这些构成了它自身的独特性。剧作者以一种超越的视角对故事的叙事内容以及文本的形式进行把握,但是在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因素影响下,没有对元杂剧形成统一自觉的情节模式,而既定的“四折一楔子”的音乐体制也制约着叙事情节的自由展开。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从作者的全知视角出发,探讨代言体形式之下人物视角的超越,并从楔子、上下场诗、判词、题目正名等形式要素,唱词、宾白等内容要素以及主要叙事线索外的插入情节、赘余场面中探寻作者的目光。第二章,从题材出发,探讨作者对情节结构模式的营造。分别从作者对情节的选择、开头结尾的设置、顺序与预叙、离题事件及对偶与对比的情节构造美学等方面论述。第三章,着眼于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独特体制,从曲牌联套以及声情方面探讨故事情节存在的物质基础,并试图揭示他们对于情节结构的影响。
晚明文人性戏曲评点的理论贡献探赜
作者:程爱兰1,李克2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自李贽、徐渭始,以臧懋循、冯梦龙、陈继儒、汤显祖、王思任、沈际飞等为代表的晚明文人广泛参与戏曲评点,不仅丰富了戏曲评本的类型,而且从剧学视野下的叙事结构理论、“情本”视野下的审美批评及多元化的风格批评等方面促进了戏曲批评理论水平的提高。
元杂剧与日本能乐的文学性比较
作者:王勇亚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正因这得天独厚的便利,自古以来两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且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文字中的汉字即是不言的铁证。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国家和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由此打造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大相径,体现在文学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 论文第一章主要对元杂剧和能乐之间影响的事实联系进行探讨,佛教充当媒介作用为能乐元曲交流提供了可能,并列举一些具体事实例证二者之间的影响联系。 第二章主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二者同为剧诗,都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和诗话语言,二者都表现出受宗教的影响,佛教共同影响了二者的创造,二者相似点产生的原因为:中日共处一个文化圈,思想情感上相互渗透有很多共同之处,表现在戏曲创造上也必然会有相同点。 第三章主要主要从平行研究角度探讨二者之间不同点,元杂剧和能乐在审美情趣、题材、思想内容、和戏曲结构上表现出很大不同,二者受各自国家传统的影响在审美情趣上各有千秋,元杂剧多表现“中和”之美,能乐表现为“物哀美”。元曲创作的选材非常广阔,它真实地反映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鲜明地展示了作家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思想内容社会意义明显,而能乐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万叶集》、《源氏物语》等就其中某一片段,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元杂剧的结构大多是“起承转合”,能乐的的基本结构分为序、破、急,是能乐的规范。元杂剧情节矛盾冲突集中激烈,发展节奏迅速,而能乐一般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剧本大多短小精炼“以静求静”,几乎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纠葛,着重表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希望通过元杂剧和能乐比较研究增进中日两国的戏剧交流,互相学习借鉴,更好地欣赏中日古典戏曲。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