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吴炳与《粲花斋五种曲》研究
作者:陈淑娥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论文以吴炳及其戏曲作品《粲花斋五种曲》为研究对象。吴炳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前人对于吴炳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吴炳及其作品,不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吴炳,还有益于深入了解明代传奇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研究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流变过程,了解明传奇的繁荣和发展。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较全面地介绍吴炳的生平、创作及其“情学”思想。生在明朝末年的吴炳命运多舛,一生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以二十四岁为分界线。二十四岁之前是求学成家之时(1595-1619),二十五岁至五十四岁是艰难为官阶段(1620-1648)。关于他晚年的死节问题,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投降说,一种是忠节说。根据各种材料记载,大部分人认为吴炳是个忠君爱国的有志之士。另外,吴炳提出了“情邮说”,在艺术上主张继承汤显祖的“至情论”,以汤显祖为师。同时他还赞同沈璟在韵律方面的主张,他的戏要求通俗协律。在集两家之长的基础上,吴炳的剧作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第二章介绍文本《粲花斋五种曲》的“情学”思想价值,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入手,分别分析了其中才情兼备的才女形象和情真如痴的男性形象,这是吴炳“情邮”理论主张的具体表现。敢于追求爱情的才女——车静芳、沈婉娥,“怀才不遇”的女词人——乔小青,藐视权贵的侠气丫环——贾紫萧,这些女子在吴炳的笔下都活了起来,她们身上突出了“才”和“情”的特点,体现了明代末期要求个性解放与婚姻自主的时代特征,但是又各具特色。女性是这样,男性亦如是。情真如痴的男性形象身上倾注着吴炳无限的“情”,同样是情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一个是“痴”,一个是“狂”,但无一不是吴炳诉说真情的载体。这五部剧作通过男女形象都渗透了吴炳对真情的热情讴歌和赞扬,“真情”是构成其情学思想的基本内核,也是其思想精华所在。第三章重点论述《粲花斋五种曲》的创作艺术特色,吴炳别出心裁的构思艺术让人印象深刻。细密谨严的文思,精致巧妙的结构,推陈出新的场面,都让人感受到吴炳创作时的别出心裁。雅俗共赏的曲辞,惟妙惟肖的情态,幽默诙谐的宾白,这些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让吴炳的作品更有魅力。而独具匠心的喜剧艺术更能体现吴炳高超的创作艺术。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考论
作者:刘佳莹 日期: 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炳是晚明著名的临川派传奇作家。他一生为官直至内阁学士,先后辅佐明室七位君主。吴炳的生平和作品在文学研究中历来有不少存疑。学术界研究多着重于他的死节和单本剧作。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晚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对于吴炳的生平进行梳理,对其死节考述各方见解。对《粲花斋五种曲》进行系统的审视研读,对其曲学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予以客观分析论证。从而对吴炳在晚明戏曲史上的地位做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分为五章,引言部分整理前人研究吴炳的成果,以及目前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论述晚明时代下戏曲创作的社会环境,以及吴炳其人经历了科举被诬、官职更替、官场纠纷、辞官创作几个重要阶段,梳理总结前人关于吴炳死节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探索《粲花斋五种曲》本事溯源,“小青题材”的演进和赋予其新的内涵,《画中人》叙事模式和文本结构的再创造,《绿牡丹》著者的考证和蕴含的社会理想;第三章重点研究吴炳的戏曲观,以及他对汤显祖“情至观”的效仿,对吴江派技巧的吸收学习,在“情学观”指导下的艺术创作。第四章着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吴炳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形象鲜明的人物。第五章主要是分析吴炳传奇的艺术特色,结合布局技巧、曲词艺术等方面。结语部分对吴炳及其创作戏曲的地位进行评价。吴炳的剧作为晚明传奇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吴炳戏曲研究
作者:吴一帆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整个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社会核心地位的士大夫们,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吴炳作为一位有一定政治力量,同时又兼具文化素养的文人,他的种种表现和其创作的作品都会受到社会政治状况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吴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后人归入临川派,虽然这样的分类并不是完全正确。但深入分析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接受了汤显祖关于“真情”的阐述。吴炳意识到作家一定要将真情实感放入作品中,使得戏曲人物在感情的世界里得到生命。吴炳努力继承与发扬前辈的观点,并积极将其与自身观点相结合。本文就是在详细介绍吴炳的“主情说”下,试图比较他与汤显祖在这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对比研究。 从艺术角度出发,整个晚明的戏曲创作比前面的时代更加关注文本自身的艺术特点。不管是用词、编曲,还是在戏曲创作的结构等方面作家都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吴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戏曲的结构方面也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梦幻高度的融合在一起。使得他在晚明的艺术创作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纵观吴炳的一生,由于他一直从事政治活动,对于当时整个晚明的社会政治状况和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使得吴炳在他的作品中,将矛头指向了道学礼教、炎凉世态、堕落士风、官场腐败等层面,对他们进行了较深入的揭露和讽刺。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我们可以发现吴炳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研究
作者:葛百睿 日期: 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炳是晚明剧坛上著名的戏曲家,他创作的《粲花斋五种曲》不仅传承并发扬了汤显祖的“至情”说,而且文辞优美、依腔协律,历来被公认为是“双美派”的代表作家,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虽然吴炳的戏曲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到目前为止,吴炳和他的《粲花斋五种曲》仍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硕。本文试图对吴炳及其《粲花斋五种曲》进行深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绪论略述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通过对现存的有关吴炳生平的资料加以整合,对吴炳的生平及晚节问题做一详细梳理。第二章论述吴炳的“情学观”。《粲花斋五种曲》的思想成就主要集中于吴炳的“情学观”,本章拟将深入解读《粲花斋五种曲》中所蕴含的“情”之思想,并将之与同时期的“临川派”剧作家进行横向比较,力求挖掘吴炳“情学观”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同时分析吴炳“情学观”特性的成因。第三章结合戏曲理论发展的历史,以王骥德戏曲理论-吴炳的创作实践-李渔的戏曲理论与创作为线索,探讨吴炳以“剧”观念为主导的艺术特色。
吴炳剧作研究
作者:张雅玲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传奇戏曲作家,“临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喜剧作家的杰出代表。吴炳一生共创作剧本五部,《情邮记》、《绿牡丹》、《疗妒羹》、《西园记》、《画中人》,合称“粲花斋五种”。尽管吴炳的剧作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吴炳戏曲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本文旨在通过对吴炳剧作的艺术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考量,填补吴炳剧作研究的空隙。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吴炳剧作的艺术特色。从题材来看,吴炳剧作多描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生活,推崇真情,情节结撰多无所依傍,凭空虚构,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男性主人公多为痴情才子,他们认为情感生活重于功名,这是对传统士人形象的巨大超越;女性主人公多为貌美而才高的佳人,在貌与才之间,作者更加突出其才华,充分体现了吴炳对于女性才能的激赏。在行当的运用上,除传统生旦行当外,净丑行当备受吴炳青睐,净丑行当的地位较以往传奇中有较大的提高,且对强化剧作的喜剧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吴炳剧作的语言雅洁优美,通俗晓畅,既重词采,又能严守音律。吴炳的剧作在审美品格上更加重视喜剧性和娱乐性,追求令人解颐的喜剧效果,在喜剧性格的塑造和喜剧情境的营造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技巧。他的喜剧场面不大,矛盾冲突不十分激烈,剧情的发展多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对反面人物的讽刺也掌握了恰当的分寸,多为充满浪漫气息的轻喜剧,正是这些轻喜剧奠定了吴炳在明清传奇史上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通过吴炳与汤显祖、李渔剧作之比较,凸显吴炳剧作的独特性、明确其历史地位。吴炳上承汤显祖,歌颂真情,相对于汤显祖的侧重凸现、肯定生理层面的情欲,吴炳剧作中的“情”则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欲”退到了次要地位,在他的剧作中男女之间不止是一见钟情,还有情感、思想的深入交流;在汤显祖的剧作中“情”与“理”相对抗,二者不相容,而吴炳剧作所宣扬的情少有对抗性,情感实现的过程淡化了与理的冲突。在词采上吴炳亦追步汤显祖,注重文辞的典丽华美,但同时又吸收吴江派曲家朴素本色并恪守音律的优长,实现了“文律双美”的追求。吴炳下启李渔,重视戏曲的娱乐性和舞台性,吴炳的传奇戏曲创作可以看作是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情喜剧创作的先声。吴炳剧作精于结构,巧于布局的创作手法、对于人物宾白的重视,对于情节新奇的追求等都对李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对情的表现上,由于李渔和吴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和理想追求的不同,两者剧作中的“情”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吴炳《情邮记》传奇研究
作者:马佳雯 日期: 202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吴炳是晚明优秀的文学家,一生忠君爱国,大义凛然。晚年追随永历帝;武冈之变中,护送世子走城步,为清兵所执送衡州,不屈而死。吴炳现有《粲花斋五种曲》传世。剧作文辞优美,结构精巧,音律和谐,广受赞誉。《情邮记》最早完成,也是唯一有单行本传世的作品,传播上具有独特性。《情邮记》曲体规范,曲牌、套数选择上总体熨帖,使用时严谨又不失灵活。全剧所用曲牌大多遵循晚明标准曲谱,部分曲牌的使用反映出当日舞台实际使用状况;音律和谐,特别是用韵十分规范。全剧所用套数众多,南套、北套、南北合套均有涉及,构套形态多样,联套灵活;注重排场派角、剧情配套,可见吴炳精通联套技法,熟悉场上实际。曲体艺术层面,《情邮记》为后四种传奇奠定了良好基础。《情邮记》的结构艺术颇具特色。其“一生二旦”的双线结构,体现了传统“一生一旦”双线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男主人公主动态动作贯穿始终,较之以往才子佳人戏曲中的男性形象有所突破。女主人公则随势而进,稍显被动,戏剧感染力较弱。剧中穿插性剧情与次要人物承担了重要的结构功能;情节安排运用巧合、延宕、误会诸法,足显技巧。《情邮记》重视净丑脚色调度,净丑场面往往具备结构与思想的双重作用,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后四种传奇中,吴炳创作净丑脚色越发娴熟,他的净丑艺术对后世影响深广。“情邮”思想首见于《情邮记》,是吴炳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情邮记》序言《情邮说》歌颂真情,强调情为客观存在,肯定真情的力量,继承了汤显祖的“至情观”。《情邮说》是“情邮”思想的理论总结,指导了《粲花斋五种曲》的创作。《情邮记》对“情”进行了深入探讨。剧作强化了真情的力量,强调“才”为“情”产生的基础与动力,体现出对女性爱情选择的基本尊重,是吴炳“情邮”思想的具体演绎与进一步完善。《情邮记》是《粲花斋五种曲》中最为纯粹的一部,唱响了一曲歌颂至情的赞歌,其纯粹性在晚明剧坛颇显特殊。以《情邮记》为代表,当时剧坛涌现了一大批至情主题传奇作品。这些创作回应了汤显祖的“至情观”,推动了《牡丹亭》的经典化。《情邮记》还给予了社会现实一定的关注。剧作揭露了权贵的丑陋面目,展现了吏治的混乱,传达出吴炳的家国忧思之情。《情邮记》“一夫双美”的设置,是对晚明社会爱情婚姻状况的呈现,体现出封建士大夫的爱情理想。剧作表现才子追求双美,是文人理想的直接表达,也是作家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矛盾的表现,在当时剧坛较为别样。但从今人角度视之,此为作品思想与文人审美的调和,具有历史局限性。囿于文人审美意趣是《粲花斋五种曲》的通病,也是当时晚明风情喜剧的通病。《情邮记》曲体、结构、思想各具特色,最难得之处在于三者有机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因此,综合看来,《情邮记》是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在晚明剧坛有一席之地。创作上,《情邮记》为吴炳之后的四部传奇奠定了基础,也为晚明传奇艺术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