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照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作者:胡雨洪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代表着其创作的最高水准。笔者在阅读《牡丹亭》的时候,不禁被汤显祖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华丽的辞藻所折服。当然也被其笔下每个角色独特的性格所吸引。该书中众多中国文学或者中国戏剧中独有的文化现象则令我印象最深刻。正是这些文化因素令《牡丹亭》艺术魅力倍增,在世界文学界占据重要的地位,并能够体现出中国戏剧的独特性。因此,对于这些文化因素的解读与翻译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关于牡丹亭翻译的论文虽然涉及到了文化,并且进行了分类分析,但却很少有一篇文章系统地分析总结翻译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一般分析完了其中的例子之后就没有进一步去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的译作反过来又对文化或者文学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选择的译本是汉学家白之的译本和中国古籍翻译专家汪榕培先生的译本,通过对牡丹亭这两个不同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总结概括两个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且分析造成其翻译的各种原因,如译者所处的社会背景,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赞助人,不同译者所信奉的翻译标准等等。同时也分析他们的译作反过来对文化或者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文化和翻译的辩证关系:他们是相互作用,息息相关的。同时也呼吁人们从更多的角度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为昆曲这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做出贡献。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剖析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作者:杨蒲慧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视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以对等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同,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的目的视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开始从功能的角度审视翻译的过程。其中对功能翻译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代表人物分别是:凯瑟琳娜.莱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其中作为功能翻译理论学派的创始人莱斯,在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模型,同时根据德国心理学家Karl Buhler的语言功能理论,划分了三种文本类型,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操作型文本。莱斯认为文本是翻译的基础,针对不同功能的文本,不同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因素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国的古典戏剧明清传奇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其中汤显祖的《牡丹亭》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从诞生起到现在一直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这部剧作里含有大量的文化典故,历史人物,谚语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在莱斯文本功能理论的指导下,并回顾了中外对戏剧翻译的研究的现状,本文从汪榕培的《牡丹亭》译本入手,选取了典型的译例。本论文首先讨论的是翻译目的,目标语读者并在此基础上对源文本的主题、内容、前景预设、文本结构、词、句、超音节特征等一系列文内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类型的划分需要考虑那几方面的因素?二、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策略能够更好适用于中国古典戏剧这类特殊文本的翻译?三、文本功能理论是否能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一些很好的指导原则?研究发现,汪译本强调文本的的表情功能,在再现剧本的内容,主题,传递语言形式之美这几方面都堪称完美,在翻译中他采取了音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多种方法,达到了传神达意的目的但其译作中对大量的文学典故,历史人物都采取了欠额翻译,在文化对等上仍有缺失。同时戏剧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其表演性的特点并没有突出。同时研究也表明,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论文仅仅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戏剧4000 Miles翻译实践报告
作者:李娜 日期: 2018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也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对戏剧翻译的研究远不及其他体裁,但戏剧翻译研究对文化交流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戏剧具有的二元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决定了戏剧翻译的独特性。如何实现戏剧可读性和可表演性的统一,是戏剧翻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翻译报告选用的文本是美国剧作家Amy Herzog的代表作4000 Miles。该剧于2011年在百老汇第42街公爵剧院上演。剧本讲述了21岁的青年Leo在失去一个重要的朋友之后,深夜来到91岁的外婆家寻求安慰,由此展开祖孙两代之间的冲突与温情的故事。本文在戏剧4000 Miles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结合关联理论,从语言、修辞和文化三个层面对译文进行分析。在语言层面,笔者详细分析了关联理论指导下,实现戏剧文本简洁化、口语化、个性化、动作化的方法;在修辞层面,主要通过对讽刺和双关的翻译分析,探讨了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指导作用;文化层面,通过对俚语和习语的翻译,得出关联理论的指导意义。通过寻求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交际双方“互明”,获得交际的成功,从而得到更好的译本,使戏剧翻译满足可读性与可表演性的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以《茶馆》两英译本为例
作者:纪雪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作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戏剧及其翻译理应得到重视和学术上的研究;然而,不幸的是,戏剧并没有像小说或诗歌那样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被人们忽略了。正如Anderman所说(1998:71)“对戏剧翻译学术上的研究是极为有限的”。Susan Bassnett (2004:119)也指出“很明显,戏剧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之一。有关戏剧文本翻译的特殊问题,资料很少”。 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戏剧的双重本质-----作为文学文本来读和作为艺术形式来表演----造成的。在戏剧翻译中,我们是把戏剧当作纯粹的文学文本来翻译呢,还是把它当作戏剧舞台表演的一个元素来翻译呢?作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原来的戏剧文本。如果原文本的目的是让读者来看的,并且在舞台上表演起来不太可能,那么翻译出来的文本也应该是纯粹的戏剧读本。如果原文本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的,那么相应地,翻译出来的文本也应该是为舞台表演服务的。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戏剧文本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的。在创作剧本时,剧作家想的是整个舞台的效果,比如服装,动作,视听效果,观众反应等等。那么,在戏剧翻译中,戏剧的整个舞台效果必须重现,戏剧表演性应该而且必须...
姹紫嫣红随类赋彩 赏心乐事情采自凝:以《牡丹亭》英译为例看戏剧翻译
作者:朱玲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在中国古典戏剧宝库中,《牡丹亭》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全剧共计55出,主题鲜明,文情并茂,文化内涵丰富,难怪连它的作者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都承认:“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20世纪以来,这部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外学者、普通读者以及观众的关注。要把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翻译成英文并向世界介绍传播,尤显必要与不易。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音乐、舞蹈、绘画、表演、语言等要素为一体。与诗歌、小说、散文相比,戏剧又兼具有文学性和表演性。根据戏剧本身的双重属性,戏剧翻译一般可分为用于文本阅读和用于剧场演出两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剧场演出译本细分为演员台词唱词译本和剧场演出字幕译本,并探讨了各类译本应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本文以中国古典戏剧《牡丹亭》英译为例,从戏曲唱词、韵文台词和散体台词三个角度抽取样本,根据笔者提出的依用途不同而细分的戏剧翻译策略,将白之、张光前、汪榕培和青春版昆曲演出时的剧场字幕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四个译本各具特色,并进一步说明区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用途不同--前三个译本用于文本阅读而最后一个译本用于剧场演出。
戏剧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
作者:吴璐燕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语篇作为语言交际事件,通过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实现,其人际意义就在于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受话者之间的关系。由于语言交际的重要目的就是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人际意义的传达也就成为语篇重建过程的重要维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于传统研究中所规定的对元文本进行复制和再现,应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在译者的协调下重新构建一个介于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新的人际意义的过程。由于交际双方即作者和目标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翻译过程必然涉及人际意义的跨文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为戏剧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特殊领域,由于戏剧语篇以对话为主,服务于舞台表演,具有很强的口语特征,并且以剧本读者和观众的反应与接受为最终衡量标准,其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就成为考察戏剧翻译的一个必要维度。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理论运用于戏剧翻译中,以莎剧《哈姆雷特》和朱生豪经典译本为案例,以人际意义的主要实现资源评价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态度,介入和级差)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剧本和译本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人际意义,考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以...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