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晚明临川剧坛研究
作者:肖颖 日期: 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临川地区即今江西抚州市,明朝为建昌府和抚州府所在区域。晚明是思想、政治、经济发生大变革的特殊时代,在阳明心学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市民阶层兴起,商贸发展,处于水陆要道上的临川在唐宋儒学传统的基础上,文学特别是戏曲艺术成就显著,可以说江西临川是除苏州、南京、杭州、绍兴之外,晚明又一重要的戏曲中心。明中后期,文人自我意识觉醒,他们积极参与戏曲创作,特别是传奇创作。这一时期,以汤显祖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同乡曲家群落,包括谢廷谅、傅占衡、郑之文等曲家,他们在剧坛展露风采。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并由宜伶演出,使得“四梦”与宜伶声震海内。与汤显祖交往密切的谢廷谅、谢廷讚、徐奋鹏、曾如海、郑之文等人不仅文采出众,在戏曲创作方面亦出色。明代临川曲家大都有入仕从官经历,且颇具风骨:谢廷谅与其兄弟廷寀、廷讚皆因进谏被贬官;徐奋鹏以《古今治统》针砭时政。加之,明代盛行讲学、游学之风,临川曲家与金陵、闽、湘等地曲家多有交往,如谢廷谅与曹学佺、梅鼎祚、臧懋循等人皆有频繁的交游。晚明,临川地区深受佛教、道教影响,在酬神祭鬼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剧活动相当兴盛。戏曲发展成熟,戏曲欣赏不仅限于士人家乐,更多在普通民众,如迎神赛会。在春秋两社之外,如若遇到重大旱涝灾害、疾病疫情,就会把宗教祈祷与演剧娱乐结合在一起,举行迎神赛社的祭祀活动,既娱神又娱人。戏剧文化、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交融在一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晚明戏曲声腔在赣东经历了质变式发展,青阳腔、弋阳腔、海盐腔、昆腔等传入临川后,吸收临川方言土语,与本地道教文化、傩文化结合,催生出“孟戏”“目连”等宗教文化浓厚的戏曲演出形式。一批江西文人在建阳、杭州、金陵等地担任戏曲选本选辑工作,从《词林一枝》《玉树英》《八能奏锦》《风月(全家)锦囊》等戏曲选本中可以窥探晚明临川刊刻的地域特性。
《牡丹亭》改本研究
作者:赵天为 日期: 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自问世起,就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家传户诵,搬演不衰。但在令人瞩目的传播历程中,《牡丹亭》并非维持原貌,一成不变。相反,它始终与不断的改动相伴随。从文人到曲师到伶工,以及当代的编剧、导演,每一位改编者都注入了不同的艺术倾向,投射出时代审美的折光;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从曲文曲律到宾白科诨,从角色行当到穿关道具,全方位多角度的改编使《牡丹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因而一部《牡丹亭》的传播史就是一部被不断改动的历史,对《牡丹亭》改本的梳理和研究,是《牡丹亭》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包括全本、曲谱、舞台演出本在内的《牡丹亭》改本的详细考察,力求勾勒出改本系统更加清晰、完备的轮廓,并通过对《牡丹亭》各类、各个改本成败得失的分析和甄别,为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名著改编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综述《牡丹亭》问世以来的剧坛盛况,勾勒《牡丹亭》改本产生的背景。其次,介绍《牡丹亭》改本的概况,并阐述本文的研究价值。最后,回顾前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阐述本文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的设想。第一章:明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研究。以明代文人为改编主体的《牡丹亭》全本改本包括沈璟、臧懋循、徐肃颖、冯梦龙、硕园诸家,他们进行改词就调的不懈尝试,不惜大规模删改汤显祖的原著,以期解决《牡丹亭》不易歌唱、不利搬演等方面的缺憾。但由于损害了原著的曲意,受到大量批评,改本无一搬上舞台彻底宣告了改词派的失败,但也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教训。第二章:清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研究。虽然清代的《牡丹亭》全本改本创作主体依然是文人,但关注点转移到了政治方面,无论是借《牡丹亭》寄托自己的理学理想,还是对《牡丹亭》的违碍之处进行删改,都体现了改编者身处清代文网下的精神扭曲。对原著精神的背叛使之被评论家嗤之以鼻。第三章:曲谱中的《牡丹亭》改本研究。曲谱中的《牡丹亭》改本创作主体是精通音律的曲师。他们以保持汤显祖原词为宗旨,取得了改调就词的创新成就。其中格律谱和清宫谱以汤显祖原本为改订对象,创制集曲、厘定曲牌,不改原词,从音律入手解决了《牡丹亭》的失律问题,因而受到大力的推崇。戏宫谱则以梨园演出本之“文”,谐清唱派曲谱之“律”,为规范《牡丹亭》的演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四章:舞台上的《牡丹亭》改本研究。古代舞台上的《牡丹亭》改本主要以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其改编主体是参与梨园演出实践的艺人。他们在舞台表演上精益求精,通过情节、曲白、科诨等诸多方面的增饰删改,突显原著的精神意趣,使之成为《牡丹亭》的舞台经典,至今盛演不衰。当代的《牡丹亭》改编者应该借鉴前人的改编经验,力求创作出当代的《牡丹亭》经典。结论:《牡丹亭》的改编有三类,改词,改调,改表演。每一类改编都有其可取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是,突出原著的精神意趣,尽量维护原著的优美文辞,是改编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适应舞台、把握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点,则是当代戏曲名著改编能否获得肯定的重要因素。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