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汤显祖与明代出版文缘
作者:宋秀珍,王菊梅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发达的明代出版业造就了无数名人,汤显祖就是其中之一。汤显祖的一生与明代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繁荣的出版业带来了家族丰厚的藏书,使汤显祖早期慧根得以开发;蓬勃兴起的印刷业,使汤显祖一时间文名远播,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汤显祖,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史的内容;汤显祖为人写序、整理文献、校订《册府元龟》、重修《宋史》、点评并出版《花间集》等大量的编纂活动,都与出版事业有关。
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述论
作者:杨安邦,黄建荣 日期: 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明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临川四梦"自相继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众多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士曲家都对汤显祖及其传奇作品进行评论和研究.本文从"临川四梦"传奇剧本、版本、改本、评本、演出、演剧性、剧作声腔、汤显祖戏曲理论与实践和明代"汤沈之争"等几个方面,对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的情况作一整理和分析,肯定明代汤显祖戏剧研究在戏曲发展史上的积极意义.
以梦达情:汤显祖戏剧美学论
作者:肖鹰 日期: 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既往对汤显祖戏剧美学的研究,多止于对汤显祖文献中相关言论的表述性梳理,失于泛论,没有深入探讨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思想体系。本文认为,汤显祖戏剧美学的主旨是人生情感的自由真实的表现,为了实现这个主旨,他不仅主张以"情"为基础和核心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自由虚构——"因梦成戏",而且主张戏剧创作在主题立意(意)、精神情趣(趣)、艺术表现(神)和艺术风格(色)四方面必须实现高度的统一。因此,汤显祖为戏剧美学提供一个以"情"为核心的有机的理论体系,是对前人如李贽、徐渭等单纯张扬情感、自然的表现主义戏剧观的推进和超越,代表着明代戏剧美学的结晶和至高点。
论昆曲与剧作家、乐人的关系
作者:武婷婷 日期: 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昆曲,现在用于昆山腔、水磨调(昆曲)及昆剧的统称。关于昆曲的记载,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兴起于明代中叶,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以悠远迤逦的水磨腔、程式化极高的舞台表演及极富文学性的文本台词独领中国戏坛近300年。昆曲的发展艰难而又复杂。昆曲萌芽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在以顾坚为首的文人聚会中,文人雅士以昆山腔吟诗作对,他们摒弃伴奏,偶尔加入笛、萧,只为追求文人情趣,并无太大特色;明中期,以魏良辅为中心的乐人团体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研制出昆山新腔。他们重新规范昆曲声腔,加入管弦伴奏,确立了昆曲新腔的风格,奠定了昆曲向昆剧发展的基础;之后,梁辰鱼作昆腔传奇《浣纱记》,他的传奇创作沿袭了魏良辅等乐人的昆曲理念,并规范了昆剧舞台搬演。 《浣纱记》是昆曲走向昆剧最显著的标志;明晚期,汤显祖与沈璟的参与将昆剧推向艺术巅峰,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投入昆曲创作,他们既创作昆曲文本,又精通戏曲音律,且大多蓄有家班,剧作家与家班的互动成为昆曲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宋朝始,戏曲就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对戏曲的社会功用了然于心。一方面,统治者们以戏曲为视听享乐的工具;另一方面,他们将戏曲作为传播封建教化的媒介。明代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对戏曲的介入更为频繁,这直接影响了剧作家的文本创作、乐人的剧演活动及他们生存状态。明中晚期,随着上层文化管制的松弛,在文坛新思潮与市民文化的影响下,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前后两种不同的状态。昆腔传奇作为当时戏剧创作的热门,剧作家与乐人广泛参与其中,两者互动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昆曲自下而上的流通,使欣赏昆曲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从居于一隅的声腔发展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昆剧是剧作家与乐人相互合作、相互推动的结果,剧作家、乐人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交代了论文选题的定位及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涉及到的昆曲学成果进行综述,简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期望。昆曲的发展历经昆山腔、昆曲、昆剧三个阶段的演变,因此,本文第二部分为正文第一章,本章主要探讨昆山腔的萌芽,明确民间昆山腔的存在及状态,论证顾坚为昆山腔的“改革者”,而非“创始人”,后人的继承与创新都是以顾坚“清唱”式的昆山腔为基础;第三部分为正文第二章,论述昆山腔到昆曲的过程。本章以明中叶的特殊环境与南戏创作入手,分析它们对南曲声腔的影响,梳理以魏良辅为中心的吴中乐师的昆曲改革;第四部分为正文第三章,论述剧作家对乐人新腔继承与完善的过程,昆曲由此演变为昆剧,以及昆剧对剧坛带来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正文第四章,本章从明代政治制度、管理政策入手,探讨剧作家传奇创作观的转变及明代乐人管理的特殊性,明确两者在特定环境下的互动关系;最后,得出昆曲与剧作家、文人的关系。
唐宋词选的接受与明代词学演进
作者:甘松 日期: 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代词学是中国词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唐宋词选在明代的传播接受为切入口,将明代词选编纂、词学评点、词谱制作、词坛创作纳入明代词学研究的视野,探讨明人选择利用《花间集》、《草堂诗余》、《花庵词选》等选本在词选学、词学评点、词谱建设、创作实践等层面影响、推动明代词学演进的历程,为明代词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观照视角和方法。从《花间集》、《草堂诗余》等唐宋词选的传播接受考察明代词学,便于勾勒出明代词学相对完整、清晰的发展轨迹,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握整个明代词学发展演变的状况,有助于深入认识明代词学演进的内部规律。本文由绪论、正文五章、结语、附录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辨析明词“中衰”的原因,指出唐宋词选与明代词学的密切关系;介绍本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予以说明。第一章认为,在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嗜俗趣味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明人对唐宋词集文献的接受、利用具有明显的偏向性。《花间集》、《草堂诗余》、《花庵词选》等选本受到明人的重视和利用,流播广远,对明代词学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乐府雅词》、《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尚雅词选则处于“雪藏”状态。明代虽然抄藏了大量唐宋词别集,然而不少南宋名家词人如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却未能在明代词坛产生实际影响。明人对唐宋词集文献资源的偏向性选择,造就了明代词学的自身特点,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人的词学视野。第二章认为,明代前中期的词选家多以《花间集》、《草堂诗余》为范本和主要选源,在此基础上重编或改编出《唐词纪》、《花间集补》、《类编草堂诗余》等词选,明代后期则更多地摆脱《花间》、《草堂》的局限和束缚,编选出《花草粹编》、《草堂诗余四集》、《古今词统》等比较富有个性特色乃至具有集成性意义的大型词学选本。总体来看,明代词选的选源与选域呈现扩大趋势,明人的词学视野渐趋合理,审美趣味不断调整变化,体现了明人词学观念的嬗变。明代词选大多附有评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词选的文学批评功能。第三章认为,宋代词的评点处于发轫阶段,但对明代的词学评点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杨慎评点《草堂诗余》、汤显祖评点《花间集》、沈际飞评点《草堂诗余四集》、卓人月与徐士俊评点《古今词统》代表了明代中后期词学评点的特点和成就。明代还出现了女性词选与评点,值得注意。综合考察中国古代词集笺注、评点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笺注与评点共同构成词学诠释学的重要内容,对词集的传播接受、词派形成发展等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认为,唐宋词选为明代词谱的创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与参照。周瑛所编制的第一本词谱《词学筌蹄》就直接脱胎于《草堂诗余》;张綖所编《诗余图谱》除少数词调不见于《草堂诗余》外,其他词调的例词大多数选自《草堂诗余》,而张綖又新增了数十首《草堂诗余》未录之词;徐师曾的《词体明辨》则从《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选中采录了数十种词调,增加了不少唐五代人的词作,这既是建设词谱的需要,也反映出明人对以《花间集》、《尊前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的重视。第五章认为,《花间集》、《草堂诗余》等词选在明代风行,对明代词坛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陈铎、张綖、杨慎、陈子龙等明代词人的创作与《花间集》、《草堂诗余》有密切关系,但明人学习《花间》、《草堂》的策略又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明人学习《花间集》、《草堂诗余》的策略在不断调整和提升,历经了由唱和模仿到能入能出,逐步形成自我创作特色的过程。结语总结本文主要观点:《花间集》、《草堂诗余》等唐宋词选在明代的强势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明代词学发展的重要推助力;明代词学发展与《花间集》、《草堂诗余》等唐宋词选的传播接受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明代词学在千年词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艾南英研究
作者:陈玮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本文通过明末八股选家艾南英的生平与思想、著述与出版活动、结社和交游的研究,全面地论述了艾南英各方面的成就和活动,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艾南英的生平与思想部分,对艾南英的家世和生平活动作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将艾南英的思想分为文学思想、史学成就及政治见解几个方面来论述。八股文的出版活动,是艾南英一生活动的中心,本文从艾南英的八股文出版活动的考察来研究他的思想、实践以及成就,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了解艾南英的文学理论,并且阐述了出版活动对于艾南英的意义。论文对艾南英的著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证,这些著述表明艾南英提倡实学,学通四部,纠正了以往对艾南英的某些偏见。对艾南英《天傭子集》版本源流的研究及版本系统的梳理,弥补了之前对于《天傭子集》研究的不足,订正了以往研究的讹误,并对《天傭子集》的经眼版本撰写了细致的提要,完善了对《天傭子集》的研究。此前对于艾南英所领导的豫章社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从豫章社的创立到最后的解散,细致的论述了豫章社的活动,以及它与复社等其他社团从合作选文到关系破裂的整个过程,并对豫章社的成员进行了考证。最后对艾南英的交游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论述了艾南英与汤显祖、郑元勋、陈际泰、章世纯、罗万藻、陈弘绪、陈子龙、张自烈等明末著名文士之间的关系。本文全面地揭示了艾南英作为古文家、八股文选家、文社盟主、反清志士的多重角色和形象。
上页 1 2 3 ... 7 8 9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