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浙江省建国后十七年的戏曲创作研究
作者:李莉 日期: 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浙江山川秀丽,文化发达,歌舞繁盛,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考之史籍《都 城纪胜》、《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南宋初期,温州杂剧兴起, 临安(今之杭州)城内遍布勾栏瓦舍。之后,表演长篇故事的综合性戏剧—— 戏文,不断发展,到了元大德以后,遂成为舞台霸主。南戏嬗变为传奇,浙江 功亦甚巨,其五大声腔,三居其地,谓之海盐、余姚、杭州。传奇阶段,浙江 出现了多名戏曲大家,有高明、徐渭、王骥德、李渔、洪昇等等。汤显祖虽非 浙人,然在浙江遂昌任过知县,与浙人多有交游,其不朽之作《牡丹亭》亦产 生于遂昌任上。戏曲经典名著,许多作于浙人之手,如《张协状元》、“荆刘拜 杀”、《长生殿》,以及理论著作《曲律》、《闲情偶寄》等等。乱弹兴起后,浙江 地方戏蓬勃发展,有越剧、调腔、高腔、瓯剧等等。综上所述,戏曲在浙江源 远流长,其创作亦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改戏、改人、 改制,使戏曲迅速复苏,进入戏曲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于此期间,一代新的 剧作家队伍迅速成长,其代表人物为胡小孩、顾锡东、魏峨、双戈、陈静等。 胡小孩有代表作《两兄弟》、《姑娘心里不平静》、《亮眼哥》、《抢伞》等, 它们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表现那一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 《两兄弟》写农民因土地私有观念而造成了“兄弟阋于墙”的家庭矛盾,而合 作化运动使私有土地变成集体土地,不但改变了土地的归属制度,还使人与人 变得相亲相爱,社会和谐。《姑娘心里不平静》反映了人们对征兵制度的态度, 绝大部分农民回应国家号召、自觉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亦有少数人自私自利, 只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剧作嘲讽与批评了这种落后的思想。胡小孩的剧作在当 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许多人受剧目的教育,提高了对党的正确政策的认 识,也提高了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由落后变为先进。 《五姑娘》是顾锡东的成名之作,反映了旧社会家庭的专制与礼教制度对 青年人爱情的摧残。该戏的成功之处是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戏剧场景,来展示情 节,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作品的思想意义。他的另一部剧作《孙悟空三打白 骨精》,塑造了孙悟空、白骨精等几个鲜活的舞台形象,而且每个形象都寓会着 深远的社会意义与人生哲理。 魏峨、双戈根据小说改编的越剧《胭脂》与陈静主持改编的昆剧《十五贯》, 虽然都是古装戏,但紧扣时代且配合了当时倡导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风气。 剧作《胭脂》无论在情节还是人物形象上,都对原作做了调整、充实,可以说 是本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十五贯》亦不同于过去的清官戏,而是着重写调查 研究对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从整体观照浙江建国后十七年的戏曲创作,有三点共性特色,一是与现实 联系紧密,无论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都能从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看到 当代人的风貌,听到最普通百姓的心声。二是表现了清新明丽的地域风格,即 每部优秀的作品都烙上了“浙江”的标志。这不惟是写浙江人,说浙江事,更 重要的是表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牧歌的情调与细腻的心理描写。三是高度 “戏曲化”,即用戏曲的手法来写戏曲,塑造人物时考虑到人物的角色属类,并 巧妙地运用道具发展情节。 浙江建国后十七年戏曲创作的成功经验,给今日之戏曲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如,戏曲是草根阶层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创作戏曲时,心中要想到普 通的百姓、要让戏曲作品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剧作者要深入生 活,到农民中去,到工人中去,到表现对象的群体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成 为他们中的一分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表现典型的人和事,否则,只有闭门 造车,所写的东西远离生活,远离有血有肉的真人;政府要高度重视戏曲创作 队伍的建设,有意培养一支热爱戏曲事业的作家队伍,给他们创造写作的环境, 对他们创作上的成就予以鼓励,这样,才能不断繁荣戏曲事业,因为,剧本是 戏曲之根本。
天时地利人和 遂昌遗爱情深──纪念汤显祖诞辰450周年
作者:罗兆荣 日期: 2001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天时地利人和 遂昌遗爱情深──纪念汤显祖诞辰450周年
汤显祖在浙江遂昌
作者:苏振元 日期: 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浙江西南部崇山峻岭中的遂昌城里,至今保存着一座纪念我同晚明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祠宇“遗爱祠”。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串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他秉性耿直,嵚崎磊落,为官清正,忧国忧民,敢于打击恶势力,因此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嫉恨,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
汤显祖在浙江遂昌
作者:苏振元 日期: 198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在浙江西南部崇山峻岭中的遂昌城里,至今保存着一座纪念我国晚明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祠宇“遗爱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万历十一年(1583)举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他秉性耿直,嵚崎磊落,为官清正,忧国忧民,敢于打击恶势力,因此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嫉恨,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三百八十年前,汤显祖被贬职到遂昌任过五年(万历21年至26年,即1593——1598)知县.时间虽短,却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遂昌人民赞扬他是“清宫”,尊称他为“汤公”.后来,汤显祖罢官返乡,遂昌人民怀念他,特地建造了这座纪念堂.汤显祖在《与吴本如岳伯》中说:“昔人云:良牧所在民富,去而见思.初谓平平
《牡丹亭》相约“回家”:2012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侧记
作者:朱旭明 日期: 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四月的浙江遂昌,姹紫嫣红。 4月8日至10日,来自海内外的八方宾朋,欢聚山城遂昌,一同见证了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2012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 满城尽唱《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优美而熟悉的唱词又一次萦绕在遂昌,这是各剧种《牡丹亭》“回家”艺术展演的一个场景。 遂昌是《牡丹亭》原创地。明朝万历二十一(1593)年,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在遂昌任县令。万历二十六(1598)年弃官归里。他在遂昌五年任内兴教劝农、除恶缉盗、灭虎除害,汤显祖五年善政,把遂昌治理得如同东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同时,他借俸著书,在此创作了不朽名著《牡丹亭》。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自问世起,备受人们欢迎,明代沈德符曾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自己最钟情《牡丹亭》:“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四百余年来,《牡丹亭》历演不衰,影响极为深远,在剧本、声腔、演出风格上就显示出多种选择、多种面貌,呈现演出的多样性;演出戏班有宫廷戏班、家庭戏班、专业戏班、民间草台班等;演种剧种丰富多彩,如赣剧、秦剧、豫剧、昆剧、采茶戏、歌舞剧、越剧、婺剧等。
上页 1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